他就知道侯爷表面上云淡风轻可或早或晚还是要问这件事的。
太子舍人颜启!
再一次听到这个人的存在,谢太师的眼中浮现一抹阴霾,他还记得初到公主府看到的那个场景,他们两个人融洽地站在一起,以及后来他逼着她来见他,她嘴里也不忘为那个人抱屈。
“公主府有韩鸣那个公主家令在,许氏二子也不是愚蠢之辈。你来说,她有什么事必须要去找一个太子舍人。”谢珩淡淡地瞥了骆东一眼,凉意明显。
“是属下失职,没有第一时间将此事告诉侯爷,还请侯爷责罚。”骆东心里叫苦不迭,察觉到侯爷的心情转变第一时间请罪。他也是蠢到家了,侯爷没有主动问,难道他就不会主动禀报吗?
“东宫太子派人调查抚恤田一事,得到指令的人正是舍人颜启。属下觉得,公主去见颜启,可
能也和抚恤田有关。”骆东不确定华翎具体和颜启见面的时候说了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定和颜启身上的差事有关。
提到抚恤田,就不可避免地想到定国公世子以及那个在幕后对他设局的人。
谢珩面色冷漠,指腹摩挲着他腰间的玉佩,淡淡开口,“她已经嫁到侯府,以后在我的面前唤她夫人。”
公主在他的耳中没有夫人听着顺耳,相比较而言,公孙夫人就识趣多了,一口一个夫人,全然将华翎当做长信侯府的女主人。
闻言,骆东的额头冒出了冷汗,连忙回了一声是。自侯爷大婚,心情就一直不错,连带着他们这些身边的人也松懈了很多,今天冷不丁地开口给了他一个提醒。
“据属下所知,夫人从槐花巷子出来的时候神色与状态都不大好,后来去商坊购买男子衣衫时才见些笑容。”骆东悄悄地瞄了一眼侯爷的脸色,见他因为这句话冷意稍减,心里松一口气。
万幸,小公主是会拿捏分寸的,在见过颜启后,跑去给侯爷置办了衣衫和配饰,否则侯爷不悦,事情还真的不好收场。
在骆东的暗暗警醒中,他们到达了官署。但谢珩还没坐下一会儿,宫里就传来了旨意,命六部的重臣到太极殿议事。
成帝不在,今日主持议事的人是太子。比起早朝,这算是一个小朝会,但争论的却更为激烈。
南边干旱,粮食减产,灾情急需救济。然而各方有各方的坚持,轻易不肯松口让赈灾的差事交给对方的人,做的好了这就是今年最显眼的政绩了。
更别提,赈灾的差事底下还藏着巨大的利益。
小朝会上主要推举了三名人选,其一户部侍郎出身世家行事稳重,其二奉朝大夫出身寒门靠着孝廉上位,其三则是身为皇亲国戚的昌吉伯。
前两个人各自代表一方的立场还能理解,但昌吉伯的出现着实令人意外,一无建树二无名声,全靠有一个身为贵嫔的妹妹和一个身为公主的外甥女。
夏贵嫔和女儿柔嘉公主在宫里都不算很得成帝的喜爱,昌吉伯的名字能从一些朝臣的嘴里出来全赖谢贵妃的帮忙。
在不明所以的人眼中,谢贵妃是谢太师的亲侄女,也许昌吉伯就是谢太师推举的人选,故而虽然大部分人不屑,但他的呼声却比另外两个人还要大。
太子看到有四分之三的人都属意昌吉伯,第一次主持小朝会的他终于体会到了成帝那种憋屈的心情。
他是储君不假,可真正到做决定的时候他的话远远比不上谢太师一个臣子有份量。
而太子看好的人选是出身寒门名声极好的奉朝大夫。
只有出身低微才能与百姓感同身受,而他极盛的名声也能保证救济的银粮成功分发到受灾百姓的手里。
太子不甘心放弃,将目光投向了他座下的那个人。
“谢太师是否觉得奉朝大夫负责赈灾的事更为合适?”
他这一问,朝中顿时鸦雀无声,纷纷望向谢太师,等待谢太师作出选择。
“殿下,奉朝大夫行事虽然稳妥,也富有盛名。但臣觉得户部侍郎精通钱粮统筹,更适合处理赈灾的事情。”毫不意外,谢太师没有半分犹豫地拒绝了太子的建议,但同时他也没有顾及自己的亲侄女选昌吉伯,他选了出身世家的户部侍郎。
他的话音一落定,小朝会中大部分的人立刻倒戈,也急忙举荐户部侍郎。就连太子建议推选的奉朝大夫本人也出口推辞说自己的能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