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微消化了一下关于胡庸的信息,问:“他一直这样做,有人给他透漏过消息吗?”
“有!”姜兮明言语中不乏警告的意味,“透露消息的人已经脱了警服回家了。”
江微愣住。
姜兮明自顾自地往前走,没发现江微的异常。
“你当这是开玩笑,警察查案又不是过家家,保密条款三令五申,就是为了防止泄密。该公布的迟早会公布,不该公布的就烂在心里,穿上警服就得遵守纪律……”
“诶?”姜兮明发现身边没人,一回头发现呆滞愣神的江微。
见他那反应,姜兮明严肃起来,问:“你不会泄露什么了吧?”
“没有……应该没有。”
江微在脑子里把刚刚在咖啡馆和胡庸的对话过了一遍,应该没有透露什么,江微想。
姜兮明说:“没有最好!要是让人查出来,特别是被周局知道你露了底,谁都保不住你。”
两人来到四栋门口,物业的人正在楼道口安装新的监控探头,刚刚姜兮明上楼的时候,已经给他们亮明过警察的身份,几个物业人员见到姜兮明,笑得殷勤,又要递烟,姜兮明伸手挡住了,说劳驾借个路,侧身带着江微往里走。
“所以胡庸的思路有用吗?那把刀。”
姜兮明想了一下,说:“怎么说呢?有用肯定有用,但是胡庸的推论有个漏洞。”
“什么漏洞?”
“管制刀具哪有那么多正规渠道来的。你说的很对,凶手怎么可能留下这么明显的线索?假设你是凶手,你想杀人,你会去随便一家店里买一把具有明显特征的刀吗?还有这帮玩刀的,都知道这类管制刀具的管控十分严格,市面上的都是没开刃的观赏刀,没了正规渠道,要么私底下交易,要么黑市上流通,这怎么查?”
姜兮明说:“我们当时也提出了凶器的线索,但是陈方解剖尸体之后,模拟出来的凶器一拿出来,我们就知道这方面并不好查,投入大量的人力可能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无异于大海捞针,所以我们还是决定将警力投入到最明显最清晰的线索中。”
江微支持姜兮明的想法,查案也要讲究投入产出比,受警力的限制,对警方来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线索,无异于解放了“生产力”,最明显的比如刑侦技术的进步和监控探头的普及,几乎可以解决80%以上小偷小摸的案子,与之前靠大量人员摸排走访的效率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来到302门口,姜兮明推开门,还是几天前的样子,江微微微偏头,又看到了熟悉的粉笔圈。
第23章 痕迹
“有没有可能凶手之前犯下的其他案子没被我们发现?”
姜兮明站在阳台上抽烟,听见江微的话,不由得一愣。
江微把他受到胡庸启发产生的想法和与陈方的对话全部复述了一遍。
“特别是之前的卷宗都是纸质文档,不那么好找。”
姜兮明没有丝毫迟疑,回答说,“王教授之前给我们的侧写里面就包括刑满释放的前科人员,这点我们自然是查过的。”
“有线索吗?”
姜兮明摇摇头,“针对当时受害者的几个特点,比如割掉耳朵、中年女性,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并没有查到相应的案子,如果有,也早就被拎出来了,不会等到现在。”
“那其他的特征有没有发现?”江微不死心,“比如,先刺伤受害人再割喉的。”
“有啊。”姜兮明回答。
江微急忙问道,“有发现什么吗?”
“第一次案发的时候,确实查到了几起符合的案子,但是你别忘了王教授当时给的侧写里还有一点很重要。”
“是什么?”
“年轻男性,估计不超过三十岁。”姜兮明说。
“我们一直往前回顾,查到持刀伤人再割喉的恶性案件,其中针对女性的大多都已经破获,无非是夫妻吵架、激情杀人之类的,要么是感情纠纷,要么是财务纠纷。在没有破获的案子里面,筛查符合这些特征的案件大多发生在十多年前,如果按照这样的推论来看,案子大多发生在90年代至2000年初,这样推算下来,凶手当时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哪有能力犯下这样的案子,所以说这条线索我们也排除了。”
江微听他这样说,沉默片刻,有些泄气,最近发现的线索似乎都被斩断了。从他最开始介入这起案件,福苑小区的监控视频,姜兮明一语道破小区的监看似完善其实有多处缺失,不出所料地他们在监控上的排查一无所获;后来根据王欣欣的尸体和几名受害者的排查,推测凶手行凶是因为受害者的某些行为引发了他的应激创伤,进而引起凶手杀人,可具体是什么事件引发了他的创伤到现在还不明朗;再到吴大启所说的雨衣和蒋英身上的油漆残迹,一路走来,实打实的线索,似乎只剩下蒋英身上残留的油漆。每一个看似出现的线索都只能缩小一点范围,但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他们依然是在大海捞针。凶手的谨慎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到底怎么样才能把这些零散的关于凶手的线索串联起来?到底怎样才能明确侦破的方向?到底怎样才能抓住凶手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