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苏家小气,觉得苏家以势欺人。
苏景文:“……”
不是???
苏家是你爹啊活该惯着你,苏家错就错在没把你也塞到家庙里去。
果然,人与狗是不能交流的。
是他想错了,他真不该不听苏爹的话。
这般,苏景文也不跟他来软的了,索性当着同窗的面撕破了脸,要他归还借走的那些文章字帖,一张纸都不能少,也让张氏的居心过了明路。
在座家里就没有简单的,见状不免心惊。张氏自己的意图是一方面,那李思成又是什么意思,刻意模仿同窗的笔迹,他这是想干什么?
一时间,众人看待他的目光都变得异样了起来,自是不敢再与他来往,也将这件事彻底刻在了心里。
到此,算是彻底绝了李思成想要靠笔迹害他的可能。
可也因此让李思成记恨上了他。
不过没所谓,苏景文弹了弹身上的灰尘,他正愁没有理由对李思成下手,如果他能提供些思路的话,那苏景文巴不得。
他必定奉陪到底。
*
苏孟两家的亲事定下来没多久,宫里也有赏赐下来。
为了显示对苏若芸的看重,太后不仅自己有赏,还在皇帝面前提了一嘴。
于是,皇帝跟着赐了金银,皇后也赏下首饰头面,还祝福了几句。这在一众贵女里面可是头一份,给足了苏若芸体面。
苏家自然是感激的。
又有大公主的婚事在前头挡着,因而,听闻太后也在为驸马人选发愁的时候,林氏也没闲着,将前阵子广选女婿时记录的小本本,令苏若芸誊抄了一份带到宫里。
都是一些靠谱的人家,身份也配得上,算是一个参考。
大公主如何感慨且不说。
只说苏府这边,还真让苏景文如了愿。
孟鹤龄这一对之前耽误过,年龄都不算小了,很多同龄的孩子都有了,双方又都满意,三书六礼便走的很快。如今已经请过日期,今年十二月十六意头就极好,还能赶在孟二前头半年成婚,算是个不错的时间。
商量过后,双方都很乐意,就直接定下了。
到此,孟鹤龄算是正式成了苏家的姑爷,这桩婚事又是他主动求来的,自然少不了献殷勤。
可他又不好总去找苏若芸,虽说本朝民风开放,没了男女大防这个顾虑,可苏贺南就在一旁盯着呢,他怎么敢多做什么!
于是,苏景文就成了他献殷勤的对象。
这可真是羊入虎口!
苏景文正巴不得呢,早就想向这位崇拜对象讨教一些学问了。又赶上春闱在即,距离入场也没几天了,而孟鹤龄虽是打着献殷勤的主意,可为人却极是负责,几乎一手承包了苏景文的考前事宜。
从经典语句解析,到策论安排,再到往年真题,以及出题人的爱好、偏向……
苏景文平日里学问不错的,往常听先生上课时,也算是比较认真的了,可听了这位前探花的教导,仍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句居然能这样解析;
策论还能这样排布;
还有这回主考人的喜好……
短短几天的功夫,他便受益匪浅,也怪不得圣人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呢,那些同窗可真没夸错。
男孩子的友情本就来的快,何况苏景文对这位孟大探花还是打心眼里敬重,于是没两天,苏景文就成了家里除了苏小糖之外,第一个叛变的人,直接“小姑父小姑父”的喊上了。
“爹,小姑父可真了不得,他也就比我大了六七岁,竟然涉猎这么广,在春闱之前,还去外头游历了两年,踏足了大半个河山,见识可比我多多了,枉我还是侯府世子,可真是羞愧!”
小姑父,小姑父!
这一声声的,听得苏贺南脑壳疼,恨不得给这臭小子来两下子;
“姑姑,你也得多读书啊,不然小姑父那么博学的人,身边跟个学识不高的你,你不羞愧吗?不脸红吗?”
呵呵。
苏若芸对孟鹤龄并无不满,可听着这番胳膊肘往外拐的言论,也不免直翻白眼。
她可是跟着皇室读书的人,哪里学识不高了,臭小子还叫什么小姑父,干脆叫他叔叔叫我婶婶算了,你俩才是一头的。
也就林氏不嫌儿子在自家人面前说话埋汰了。
如今她是丈母娘心态,对孟鹤龄那是越看越顺眼。
瞧瞧,不止学识好,能辅导儿子进学,还隔三差五的往内院送礼物。虽说打的是几个孩子的名义,可那脂粉啊、珠花啊什么的,几个男孩子总用不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