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海笑着说:“弄死那群犯我国土的贼寇,回家的时候不要缺胳膊少腿的,怎么样去,就怎么样回来,三叔不好,总归也盼你能为沈家争光,不要担心三叔,三叔这身体,很好,脑子也比从前好了许多,三叔会好好养身体的。”
他一口气利索地说了很多话,都不停歇的。
沈宁接过沈国山递来的披风,盖在了三叔的身上。
“我会的,三叔,我要走了,你多保重, 你也答应过了我,会养好身体,这么大的人了,可不能言而无信。”
“好,三叔就做一回言而有信的人。”
“扶三叔回去。”
沈宁给了府兵一个眼神,方才挪开步子转过身去上了马车。
沈国山和沈国祥目光复杂地看着沈国海,亦有喜色。
这是不是说明,沈国海的身体会越来越好。
“让魏老先生看看老三。”沈国山道。
“是。”府兵点头应道。
沈国海红着眼睛看着远去的马车。
不由想到年少时,二哥沈国山第一次出征,等了好久,都没等到沈国海来相送,但不知道的是,沈国海躲在远地暗处偷偷地看,少年抹着眼泪嘴里还不忘骂骂咧咧。
后来的岁月里,沈国海时而清醒也会感到遗憾。
若真真切切堂堂正正去送了下二哥该有多好。
他缺席了一次。
这回,不想缺席。
于是,他醒来了,他强撑着身体,追到了府门前,看着那马车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视野的时候,疲惫和虚弱如洪水猛兽般卷土重来,顿时就吞噬了他,眼皮沉重到难以睁开,视野画面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了一条缝儿,两眼一黑就往前栽倒,无力地跌下去。
适才行云流水的利索倒像是一场“回光返照”,完成使命就彻底恢复到了该有的状态,仅吊着的一口气松懈,身体也软若无骨,昏天黑地只觉得四面八方都暗无边,意识彻底地昏厥前,恍恍惚惚听到了耳边的诸多声音:
“三爷。”
“三叔。”
“爹。”
“国海。”
“……”
匆匆赶来的沈如玉、沈从武等人蜂拥而上。
沈国海面容皮肉垮着多有褶皱却隐现安详,唇角有着若有似无的欣慰笑容。
还好。
还好送了沈宁一程。
这一生到头,糊涂又执拗,总归在这大雪纷飞的时节,做了一件人事。
……
皇宫,元和皇帝、楚皇后和兰贵妃以及文武百官一道相送沈宁等人。
暖阳和煦。
元和皇帝亲自把兵符和军令状亲手交到了沈宁的手上。
“沈大元帅,这北疆的安定,就靠你了,将士们凯旋之日,大燕势必举国欢庆。”
“沈家之军,战无不胜!”
元和皇帝高喊。
无数人异口同声。
“沈家之军,战无不胜!”
“末将沈宁,定不负皇恩浩荡不负陛下所望!”
沈宁单膝跪地在那龙袍前。
象牙白的地,明黄色的龙袍,还有这森森皇宫和压抑的天。
她不动声色地缓垂下了睫翼,掩去眸底的失望之色。
即便到了今日,元和皇帝还想给她施加压力。
这一支军队,东凑西凑出来的,连麒麟军士兵都没有,怎能说是“沈家之军”?
第392章 出征,再相逢
元和皇帝宛若长辈般,对沈宁露出了笑,且郑重其事地拍了拍沈宁的肩膀,仿佛对沈宁寄予厚望,眉眼之间还有几分不舍。
沈宁目光沉沉。
一声沈家之军,就已陷沈家于不义之地了。
且让沈家树大招风。
若北疆之战以失败告终,首当其冲就是沈家。
若告捷凯旋,沈家就会被其他人盯上。
共同的付出,怎能被沈家独自揽功?
元和皇帝此心,险恶至极。
旁侧诸多人,亦都是心思各异。
大部分的京都皇子,俱已道场。
五皇子沉默寡言,清冷如月。
九皇子憔悴了许多,京都人都知道九皇子为情所困,却不知九皇子看到了死去多年的亲生母亲。
七皇子燕长武心思都写在了脸上,看着沈宁的眼神充满羡慕,这么多的皇子里,他是唯一一个想亲自前往危险之地,情愿死在边疆也不想在京都皇室锦衣玉食安享富贵。
皇子们几乎到齐,却见不到任何一个公主的身影。
沈宁的眼底深处,泛起了嘲讽之色。
九公主说的是。
谁也不会想到,两个女子,会去共谋皇图大业。
自古以来,江山社稷,大业相关,鲜少有女子的身影。
多的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正如坊间层出不穷花样不变的话本一样。
……
楚皇后笑道:“沈大元帅,武学之道天纵奇才,年少就已闻名上京,此番北疆,是大燕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