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一体会其中真意,只觉更妙。
只是自己不知何时才能有此等机会,能成不能成,总要一试。
【然而,陶渊明话音一转,“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船越走越远了,想回家。】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此行实在太远了,路途艰辛,想回家。】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外面的风景都看够了,想回家。】
【好家伙,这不就是我吗?周一出门刚上地铁呢,已经开始想家了。】
东晋
陶渊明突然被酒给呛了一下,一张脸憋得通红。
虽说自己话语中有那么点意思,但此番解释是不是过于怪异了?
为了缓解自己的尴尬,问一旁的颜延之道:“延年,周一何意?还有这地铁又是何意?”
颜延之本还在笑这三个想回家,听到他的问题,方才仔细琢磨,自是不解。
【他还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看着自由自在的飞鸟和鱼,心里百般惭愧,我怎么能为了些世俗的东西而舍弃自己的家园,舍弃自己的自由呢?】
清,乾隆年间。
袁枚辞官后便购置了这座院子。
最近随园开始招收弟子,与弟子们吟诗作对,岂不快活?
他如今就如同那高鸟游鱼,得惹五柳先生羡慕了。
【最后他说:“……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还没开始上班,辞职信已经在心里写好了。】
【要不说古今怎么那么多人推崇陶渊明呢?搞半天大家都不想上班。嘿嘿,开个玩笑。】
744年,天宝三载。
此所以陶潜家贫之故也?
王维虽认为陶渊明寻求自己的道没错,但若家中的生计不保,却还不思进取,不妥。
搞半天?
王维脑子里将这词转了两圈,没明白。
但大抵能懂此女之意,若人人都不理公务,国将废也。
不妥。
【这活肯定是干不长久,他都说了,顺其自然吧,反正还是得回到那田园中去的。果不其然,干了没多久,他发现这个大领导也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转投刘敬宣,也是做参军。】
【在帮刘敬宣做事的时候写了一篇《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诶,家人们猜得没错,在此诗中,陶渊明依旧很想辞官归隐。】
东晋。
颜延之也拿过陶渊明的琴假意抚了抚。
“弃官从好,如今也算如愿了。”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他已经好久没来过这个地方了,“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早晚看着这山川,仿佛一切都跟原来没什么差别。】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陶渊明车马劳顿,到了钱溪这个地方,看着山山水水想起了自己曾经不被公务所累的自由自在的时光,他就坐在那儿什么也不做,仿佛一切都十分美好,远处的山川看了又看,怎么看也看不够。】
“这钱溪当真这般好?”颜延之问。
陶渊明但笑不语,只顾与一旁邻里饮酒。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过亦问,“父亲,这钱溪是否真如此好?”
“为父未曾去过,不过想来好也是好,不好也是好。”
心中若想着自由时光,如何会不好?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这些年走过名川大山,现如今想起来大好河山皆我怀,还有何不满?
至少自己曾在天子近前事过,虽结果不如人意,但到底试过一场。
罢了,踌躇哀叹,不如愤而起行。
思及此也不等巨幕停歇,收了行李,接一壶酒便往齐州而去。
【但他说是事事如往昔,可万事万物皆有变,有的不过是物是人非罢了。这里寓意的不仅是钱溪这个地方,更多的还是东晋整个朝廷的物是人非。根据我们前面讲过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家就能想象,其实那个年代是很乱的,他比之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比之三国时期还要乱得多。】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众人皆以为奇。
此女先时说过,他们这个时代被称之为战国。
这里每年都会发生各种战争,朝不保夕那是常有的事情,竟还会有比他们这时更乱的时代。
老天爷啊,太可怜了吧!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众人也都不敢相信。
那是何等的人间炼狱啊!
饶是久经沙场的曹操也忍不住地蹙了蹙眉。
竟真有那样的时代?
若自己的魏能延续下去当是能避免吧?
想到此处,他便对地牢中的司马懿更恨了几分。
要不是当初自己也曾受过司马家的照拂,刘备与孙权又虎视眈眈,而各世家大族又盯着,他一定灭了司马家满门,一个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