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94)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颜延之欲言又止,止了又言,“元亮,若有何困难,只管说与我,我若有,自然帮你。”

陶渊明笑,“何至于此?”

“有酒喝,穷有何惧?”

颜延之 也笑,心道:“也是,‘忧道不忧贫’,酒乃五柳先生之道也。”

【这陶渊明都“草盛豆苗稀”了,也没见他有多忧,是吧?】

此言一出,院外一行人都咯咯笑了起来。

要说啊,陶先生什么都好,就是这种庄稼的本事差了点。

“陶先生,下回跟我一块儿下地吧,我教教你。”不知是谁嚎了一嗓子,又惹得一众人哈哈笑。

陶渊明也不在意,答说:“行!到时再请你喝酒!”

说完他才对颜延之自嘲道:“那我也就不用‘带月荷锄归’了。”

【而儒家是推崇出仕做官的,《论语 ·子张》中说道:“学而优则仕。”所以我们很难说陶渊明去做官就完全只是为了生活所迫,一开始他肯定还是有建功立业的想法的,这样的想法是深深地刻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血液里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在《杂诗》其五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回忆“我”小的时候,那时候没什么快乐的事但是整天还是乐呵呵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当时胸怀天下,渴望着展翅高飞。】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等了几日,终于等到了陶渊明。

“无乐自欣豫……”

他年少时亦是如此,在眉州那段和子由一起跟着母亲读书的日子仿佛从未有过任何烦恼。

然,谁家少年又不想四方遨游呢?

只是不知能飞到何时,又飞往何地罢了。

【这看似与他的“性本爱丘山”有些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 热爱自然并不一定非得永远处在自然当中嘛。】

【但是呢,后来陶渊明确实是在做官与归隐之间反复横跳,这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之前讲过的那个时候复杂的政治环境。】

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别业。

王维静坐于室,心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①。”陶潜之反复横跳并无任何过错。

他只是在那时未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官职罢了,如同如今的自己一般,如此便是想兼济天下亦不能够。

【前面做过什么官,我们不太能考证,所以前面的心路历程咱也不知道,不过咱们可以推测一下。】

【后面在398年,隆安二年,陶渊明做过桓玄的幕僚,那个时候桓玄的篡位野心就已经很明显了,陶渊明也看得出来,在他心里,自己是东晋人,桓玄想篡位显然不符合他对大领导的期许,所以为了躲避动乱,再加上其母亲去世,他就趁机离职了。】

【再者孔子的“仕”不是积极入仕,而是“学而优则仕”,就是学有余力了你再去入仕去做官。】

【孔子还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个政治环境适合做官了,咱再出来做官,不适合咱就归隐。】

王维十分赞同此观点。

现如今便是无道之时,那他就适合待在这辋川别业悟道参禅。

他又想起自己已逝的好友孟浩然,心中略有怅然。

不是不见,是无道矣。

【其实陶渊明的纠结是在于他想做官,但是那个环境确实不大适合他在官场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让他很纠结。】

陶渊明嘴角的笑终于也有些僵住了。

虽然他早已经不打算再入仕,可如今再说起来却还是心有不甘。

年少有志时,谁不想在官场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呢?

可这世道,并无他陶潜立足之地。

陶渊明叹息。

不如一方菜园一壶酒也。

【另外让他纠结的思想根源还有一层就是陶渊明他不止信奉儒家思想,他还信奉老庄 ,甚至你也能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佛教的影子,但不多,主要还是儒和道。】

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陶渊明这个单元设置的时间大概是公元410年,这时候颜延之跟陶渊明应该还不熟,这里是私设~

谢谢大家的支持。

哒~

第36章

陶渊明

【我们说东晋时期流行清谈,清谈的内容多为老庄思想,陶渊明再怎么也不可能独立于世,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

西晋景元年间。

会稽。

“叔夜,这陶渊明不可能独立于世,吾等如何独立于世?”

服用五石散后,山涛与嵇康快步走在竹林间,以求散热,白色的袍子上时不时被落下的竹叶沾染,他二人也未曾察觉。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