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77)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看着女子扬眉浅笑的样子,李商隐又陷入了沉思。

她为何如此?

【而后面四句则是说,你看当年我们偶然留下的足迹已经没了,你还记得我们当年的艰辛吗?】

【他的大致意思就是说那些东西都没有了,珍惜现在就好了,我们都已经中了进士了,未来可期啊!】

李商隐又看了看诗句,想起苏轼为人,又觉女子所言或许没错。

旁人读了自己的诗也会有不同看法,若是能往好了想,似乎也好。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然,人,内心皆有鱼,可知心中之鱼之乐也。

【整首诗读起来节奏明快,恣意畅然,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现在我们都还在用“雪泥鸿爪”表示往事留下的痕迹。】

【接下来,我们看一首哲理意味更加明显的《题西林壁》。】

女子咯咯笑了两声,又给众人看懵了。

【这古人都喜欢在石壁上写诗,传闻李白曾经去黄鹤楼,然后诗兴大发,本来想题诗一首,谁知抬眼就看到墙壁上已经写了一首《登黄鹤楼》了,于是他就没写。】

【朋友就问他,你为啥不写啊,他说已经没有什么话可说了,这上面崔颢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面色僵了僵,这种话也记下来了。

女子为何而笑?

他可没胡说,这《登黄鹤楼》写得确实不错,自己再写就显得多余了。

不过再想起那般美景,确实挺想动笔。

清,乾隆年间。

乾隆还从来没有去过黄鹤楼。

崔颢这诗写得极好,他又看了许多黄鹤楼图。

心向往之。

如今见了幕中的黄鹤楼之景更想去了。

是时候微服私访了。

【可想而知,这首诗是很优秀的。】

【说起题字,我想起一个传说,传闻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杭州时,看到风景秀丽,就想在湖心亭题字刻碑,而后他大笔一挥写下两个字“虫二”。】

【家人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谢谢大家的支持。

么么~

第32章

念奴娇(小修)

清,乾隆年间。

乾隆冷笑,“朕何时题字刻碑?”

不过这个谜语于他而言,太过简单了,不就是风月无边吗?

果不其然,女子很快就说出了答案。

【大家猜得没错,正是风月无边。】

乾隆一惊,她这是在与人对话?

她不是听不到他们说话的吗?

乾隆拿着扇子朝着女子扇了扇,毫无反应。

只是做个节目效果的三月根本看不到他的动作。

【这只是个传说,这个石碑是不是乾隆立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说这个呢,倒也不是为了夸赞谁,古人都爱往墙上写字,但我们可不能学哦,破坏公物是不道德的行为。】

众人哗然。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老脸一红。

他最是喜欢往墙上写诗的。

原来这在后世是不道德的行为?

可方才女子说起此事为何没有提及自己,难道自己在墙上写的诗被人抹去了,未曾留下?

宋,元符二年。

苏轼倒是比白居易看得开些。

此一时彼一时。

虽然他不懂女子所言在墙上写字就是破坏公务是为何,但不同地方习俗不同,更何况千年之后。

无伤大雅。

【我们继续讲这首诗,这首诗是当初苏轼从黄州去汝州时经过九江和友人一起游庐山时写下的。】

【从四面八方看庐山都不一样,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就身处这山中。】

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心中惊叹了一下,他听女子说起苏轼就已经知道苏轼乃大才了。

可每出一作,总能更加惊艳,这苏轼到底是何等天赋?

等他长大,若能与他相交为友,倒也算是美事一桩。

王安石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此间事了,他干脆去眉州一趟。

若能亲自教导,那苏轼必成大气,二人说不定也不会再政见不合。

【这里就是说看待一个事物,只是去看还不够,不能片面地看,要用全面、整体的眼光去看待,才能看清现状。这不就是我们学过的认识论吗?】

【这首诗语言简洁,用词质朴,也不像苏轼的另外一些作品那么张扬,但是却很好地阐述了想要传达的道理。】

【《题西林壁》这首诗,跟东晋时期那些同样讲道理然而却又“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又有所不同。】

东晋。

陶渊明蹙了蹙眉。

东晋?是说本朝?

玄言诗又是何意,还是说本朝的都是玄言诗?

谢灵运之诗还算不错,可不至于像女子说的那般“理过其辞”,虽然一听这个词他就已经想起了有些人寡淡的诗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