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成了我的弱点。
我们也总在这上面吃亏。
但是这么做的好处是,只要跟在我身边的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是死心塌地地跟着我,哪怕我从未给过他们任何的承诺。
慢慢的,当我一次又一次地栽了跟头以后,我也变了。
我发现我从幕中女子口中得到的只是最佳的状态,现实总是多变的,我不可能利用什么既定准则去做到我想做的一切。
我也得随机应变。
等我理解了这一点,我开始所向披靡。
但我知道,这不是结束,我并不是已经成神,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之于历史长河微不足道的一个开始。
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有更好的下一步。
《班固篇》
我承认了,其实我一直都很清楚司马迁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他写的《史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想超越他哪怕用尽毕生所学也很艰难。
但现在我却发现了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
不是我的学识不如司马迁,也不是我的经历不如司马迁。
而是我总是拿着《史记》进行比对,总是想写超越《史记》的存在。
我似乎忘记了我想写史书的初衷。
他不该是为了讨好帝王在帝王面前展示自我,也不该是为了好看能够超越其他的什么书籍。
我要写的只是一部史书,我要尽我所能,书我所知历史。
写出来的书是自己满意的就好,与他人比委实没有什么必要。
承认他人的优秀似乎没有什么难的。
而他人的优秀与自己的优秀也不是不能共存的。
《诸葛亮篇》
我又回到了这里,一切开始的地方。
犹记得当初主公来找我时我心中的激动。
我并非圣人,甚至不如后世人口中说得那般厉害。
我也有我自己的私心,我也时常权衡利弊。
曾经我以为我是一个可以搅弄风云的人物,事实证明我也只是能够搅弄风云,但却没办法翻天覆地。
自从巨幕出现,我慢慢观察主公的孩子,我发现那不是我能轻易改变的。
当然,要是努力去做应该也可以,但是如果顾及到了这边,那其他的肯定难以周全。
我突然想起幕中女子说的那几种对孩子的影响,可是我其实还是不太明白,曹家那几个孩子是怎么长的。
或许有些事情是需要天分的。
只是他们也并没有因为有了天分就一帆风顺,曹操也选得好,若他执意选了文采卓然的曹子建,最后这天下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唉,终归上天是站在他曹家那边的。
不然巨幕不会在此时出现。
若巨幕在司马家夺得天下之后出现,那他曹家不一样还是悲剧吗?
我突然很迷茫,人这一生,做了这么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为别人做嫁衣吗?
可是生而为人,总不能什么都不做。
似乎不管是过于考虑将来,还是预知将来都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只会让自己陷入迷茫。
若是人人都做好当下之事,这世界就会更好吧。
那我现在该做什么呢?
看书写字,赏景品茶,也没什么不好。
《曹操篇》
诸葛亮还是不愿意为曹家效力。
我能理解他,这大概是他最后的坚持了。
按我以往的性子,我是会杀了他以绝后患的。
但是子桓反对了我的提议,那便不杀吧,既是他做的决定,日后有什么也是他自己担着,我总不能为他筹谋一辈子。
而且我为他筹谋的也不一定适合他。
如今天下方定,看着他越来越忙的样子,我心中甚慰,但却也有点空虚。
但我还是忍住了没去插手,他已经大了,能够做决定了,于是我又把注意力放到了我的其他儿子身上。
我这才发现子建除了文才也不是没有其他的能力。
不知不觉,邺城的人才比之从前多了不知多少,到处是看书辨文之人,全都是他的功劳。
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众人对邺城的或恐惧或勉为其难的服从变成了如今的趋之若鹜,我一点也没有帮他。
原来我的子建也长大了。
我也终于开始反思幕中女子所说的我自己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对导致了子建子桓兄弟离心甚至有兄弟相残的可能。
但是想了许久我也想不出来,我觉得我似乎也没有做错。
于是我打算去跟着子建一同管理书院之事,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好吧,我承认我是有点不放心他处理此事,虽然他在科举之事中做得不错,但我总觉得他还是那个有些少年意气的张扬的孩子。
我也不过多干涉他,就是去看看。
万一他做得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