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681)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居然还广开言路,难道是没有做到?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也纳闷呢。

自己这些年也做了不少的事吧。

换句话说,没有自己哪来的南宋?

女子之言当真是想气死他!

不行,他不能禅让,不是觉得他不行吗?他偏要行给这些人看!

【陆游写了一首《新夏感事》讲述了自己对于高宗广开言路这个事情的欣喜。】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百花落尽,四处是绿树成荫,伴着熏香,作者在晴和的黄昏安然入睡。这两句一种很平和的氛围,他不同于陶渊明的那种悠闲,给我的感觉就是,陶渊明就是乡村农民,而陆游 就是住在小院的公务人员,他们在闲适的那种感觉也不同的,大家意会。】

东晋。

最近桃源村已经初具规模,大家的日子也慢慢地闲了下来,已经有功夫酿酒玩乐了。

只要有得吃有得地方住,他们这些人是最容易满足的。

但是陶渊明却有点烦。

这些村民也不知怎么回事,突然一个个地都想跟着他学写诗,字都不会认还怎么写诗,无奈他还得教众人认字。

而有些村民比小孩子还难教呢,一点也不悠闲。

不如种豆子。

【但是呢,你要说完全不同,那也是有相似之处的,就是读到他的这样的诗句我们就能很快地想到陶渊明,而陆游也是有很多的田园诗的,这大概跟他多次的被罢免又多次的被起用的经历有关,当然了这肯定也跟他爱读的书有关系。】

“陶先生,这又是爱读你的书的!”

陶渊明微微蹙了蹙眉,又是个多次被罢免又多次被起用的。

都多少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还是不能避免。

【我们之前说过陆游的家中是藏书世家,就是说家中是不愁书读的,而他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很爱读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句,甚至是废寝忘食的状态,其实我们说这两个人的诗是很适合启蒙的,他们的用词那些并不会很难,词中表达的意思也不会很难,虽然作为一个少年来说,可能不太能体会陶渊明和王维在官场浸淫下的那种纠结的感情,但是也不影响他理解那些诗。】

众人有些不解了。

幕中女子不是最看重诗中感情的吗?

怎么这会儿又觉得哪怕不体会感情也能理解诗了?

陶渊明和王维的诗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明明他二人的诗中也有很深厚的感情啊!

【有句话说得好啊,年少不知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我想陆游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不是那个时代或者是陆游独有,很多事情那就是要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生活的积累才能懂的,我们获得了再多的间接经验始终不如亲生实践来得直观,若是二者结合起来那就能透彻地了解了,而后再看陆游的诗句也就慢慢地又那种感觉了。】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轻笑,没错,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无奈似乎也是他进入官场之后。

但是到底是哪一日他也不记得了,或许是某次被罢官,又或许是在蜀中那段日子。

总之等他明白过来时,他也已经陷入了陶渊明那般的心境了。

想回到朝堂又不想再回朝堂。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这里他病了许久,好不容易好些了,便饮杯小酒,四月已经能听到深山的莺啼了,这儿的四月应该是阴历,大概是五月了,初夏嘛。】

【这两句给我的感觉也是不错的,久病初愈的偶尔放纵是能让人有一个好心情的,就像咱们生理期来了,然后你吃的那口冰,喝的那口冰可乐,就犹如新生。】

久病初愈后偶尔的放纵。

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想之下,确实是很放松的。

这个时候的陆游大概是想一直留在山林,再不参与纷扰吧。

许多喜欢此类诗的人都是这样的想法,然而,没想到的是他们却是都猜错了。

【那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心情呢,原来“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近来皇帝说要广开言路,“我”想余生应该都能在太平中度过了,真好啊!】

说到这儿众人才想起来。

是了,他不就是为了这个才写这首诗的吗?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圣明的君主不忘登记之初定下的那些好的政令,“我”这种小儒生就只能感激涕零了。】

【在陆游的人生里,他常将自己与国家的忧患喜乐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体现。】

其实许多人为陆游不值。

虽然他们很多并不知道陆游发生过什么事情,可是他到死都没能看到北方收回,他的这一生始终是充满遗憾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