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能不气吗?
刘邦这时想起当初的场景,如今还气呢。
项羽那不只是忌惮他,简直就是羞辱他。
不过也是那时候,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走上如今的位置,他不乐意看人脸色。
【项羽回去一是风风光光,二来还很生气,原本只要熊心答应封他为王,他就能顺理成章地大众人一头,但是现在可好,还得自己封王回老家,那意义可差了不少,于是他就起了报复心思。】
【他让人逼着熊心迁往长沙郴县,然后让人把熊心抹脖子了,就这两件事儿就看得出来,项羽这个人牛逼能打,但是这个为人啊是很一般,就是没什么大的格局,再加上他暴虐屠城这些,让他根本得不到民心。】
各朝各代的人都将这些都记在心里了。
民心果真是极为重要的,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如此。
【这时候齐国的田荣看到项羽没有封自己,于是反楚,两边一打起来,刘邦就悄摸摸儿地行动了,带着韩信等人杀回咸阳,史称“还定三秦”,等项羽回过神来,就已经是楚汉之争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这个刘邦,还真是个阴险狡诈的。
不过兵不厌诈。
能屈能伸,这才是能够成就大事的聪明人啊。
第215章
司马迁
【楚汉之争我们和《高祖本纪》一起讲,大家可以看到的是在《高祖本纪》的序言是从项羽开始说的,“子羽暴虐,汉行功德。”】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其实有好一部分人曾经是真心地跟随着项羽的。
在他们的眼中,项羽这个人从很多方面来说看起来都比刘邦更适合统领整个天下。
可偏偏他却统领不了这个天下。
如今听到这汉朝后来发生的事情,这些人也就释怀了。
人家能做帝王有人家的本事。
【这更加确定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候的重点安排,整体的时间顺序是很讲究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要写《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就是在他们前一个君主离世之后,后一个君主掌权之前,中间的这段时间,他们二人才是最能左右天下局势的那个人,根本不是什么司马迁偏爱项羽。】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倒是听出点门道,这意思就是说自己死后没多久,这项羽就开始掌权了?
至少是从那时便开始崭露头角。
而他并不是最开始谋反的那一批人。
他们那一批人,如今就已经在成长了。
他应该怎么做呢?
【而从项羽说起就说明刘邦在项羽分封诸侯之前其实是没有太露锋芒的 ,当然了这是相对于项羽而言,我们都说刘邦是个什么小人物,但是人家一开始左右是个官,后来身边也是跟了很多人的,不过就因为跟项羽之间的差距还是大了些,所以才会导致了项羽的轻敌。】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刘邦自认自己是最懂得审时度势好汉不吃眼前亏的。
很多时候有人看不上他,这对于他而言又有什么所谓?
如今他身居高位,别的人看不上他却又干不掉他,这才是他的本事。
而项羽一流,他即便是在自己手下恐怕自己也是容不得他的。
思及此,刘邦轻声笑了。
胡涂了,项羽又怎么可能屈居人下呢?
【“子羽暴虐”说的是项羽残暴,这个是没什么可反驳,各处的数据显示都是如此的,他们时常不把敌方的人当人,能俘获人不是什么本事,俘获人心才是真的本事,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正是这个道理吗?也是因为如此,项羽以暴制暴并保持暴虐之后依旧得不到民心,这时候大汉的机会就来了,“汉行功德”,汉王刘邦建功施德。】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也终于承认了这个事实。
此次出来,在曹丕的带领下,攻城的效果比他自己带兵要好得多。
这其中固然有巨幕的功劳,但是百姓愿意归附于他们,这才是最重要的。
早知道这般简单,天下早已是他的囊中之物。
不过所幸他还算是一个爱才之人,如若不然,恐怕还撑不到如今。
【“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这里的故事我们在《项羽本纪》里说过的,“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诛灭了项羽也就是项籍一行人建立的政权,天下安宁,改革制度,移风易俗。改革制度,最大的大概就是在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基础上加上了他自己的创新,实行郡国并行制。】
【我们之前说过郡国并行制并不算是什么多好的制度,因为它对于郡县制而言算是一种倒退,但是这在当时是难以避免的,试想假如你是刘邦,你要是能把全天下都握在自己一个人的手里,你愿意把它分给别人吗,当然不可能,尤其是分出去了之后很有可能再有春秋战国那样的分裂局面的产生,但是刘邦没有办法,他也是很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