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622)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很快众人就没有空去思考人类的本质了。

听幕中女子说话就必须跟着她走,若是现在就思考听不懂的,那得有更多的东西听不懂。

为什么说说反了?

他们开始手指在空处书写,笔画就是有那三个过程啊?

【笔画一开始是怎么来的?不是根据物体的形态幻化的吗?何止是一波三折,可能很多折都有,而那个时候也没有笔画的概念,慢慢地字体简化,开始变成有了这三个过程的笔画,还是得有一个来历。】

此处确实让许多人没听懂。

不过他们也想知道笔画是怎么来的,听意思就是简化,可她好像还能说出什么来。

【我个人认为,一开始刻在那些东西上面并不好刻,而因为手的惯性就会形成一些弯曲的笔势,比如说这个“人”字,在篆书之前的象形文字是这样的,像一个侧身的人,那为什么后来变弯了呢?生活的重担压垮了他吗?我觉得就是为了好刻,而小篆看起来好像更复杂了,但是这个捺画它却已经在很多字中出现了,就是更加规范化吧,也就是说金文看起来五花八门的每个字可能都需要专门的记,但是小篆就变得更像是一门文字了,文字间的规律性更大了,而且这小篆应该是以秦国文字为底,取诸国文字之所长而形成的。】

众人看着巨幕中出现的几种文字的“人”,觉得幕中女子说得很有道理。

是为了简化。

但是还是没说笔画是怎么产生的。

不对,她的意思是笔画就是由简化而产生的?

【而后看篆书到隶书的对比就很明显了,显然就是为了快,把这个捺画拉得更直,但是又不是完全直的,一来不好刻,而来美感不足,所以保留了一些小篆中的笔势,“蚕头燕尾”这个燕尾甩出去不就是为了快吗?】

【然后隶书写得更快些就变成了草书,而闲下来慢慢写弱化波折就变成了楷书,两者结合就变成了行书,行书楷书再结合就变成了行楷。】

【文字如历史,一切都有迹可循。】

哦~

众人恍然大悟。

果真是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啊。

【但是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话,咱们其上所说的一切可能都不会存在了,然而,书同文只是他浩瀚功绩之一粟啊!】

第206章

司马迁

【车同轨就是统一道路和车辆大小,“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这看起来好像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大家想想咱们现在的道路限高就明白了,假如你是开货车的,走着走着来个限高2.5m, 现在还好你还有导航,那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你开着个货车去送货,走着走着天然限宽只能允许小轿车经过,这个时候的办法就只能换交通工具或者是走回头路再找路,哇,很麻烦的。】

巨幕之中出现了一个栏杆,上面有一个圆圆的圈,圈中似乎就是幕中所说的限高2.5m。

众人正好奇地看着这奇怪的东西,随即却出现了一辆车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那是车吧?

四个轮子,高高大大,后面载了那么多的货物。

后世的车为何都不需要马在前面拉呢?

还说后世没有仙法。

然而在他们看来有着仙法的车却是走到那栏杆面前就停住了。

那样一个大家伙,看起来竟然害怕那一推就倒的栏杆?

当真奇怪。

【秦始皇这样的规定,至少能让他在巡游的路上不用动不动就换车。】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是同样的道理,都能够促进统一。】

众人点头,尤其是那些常年四处奔波的商人。

他们大多都是懂得几国文字的。

只是现如今一切都统一了,那便难以显出他们的重要性了,于他们而言也不算太好。

【而这修筑长城和驰道就有些争议了,一说到长城,大家就会第一时间想到秦始皇,但是这玩意儿可不是他首创的,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建过长城,古代的皇帝直到清朝都还在建长城,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长城的存在,“烽火戏诸侯”,用什么戏的?长城。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所以也该明白,长城就是一个防御工程,它就像是古代的城墙,只是这个城墙是围着国家边缘而建。】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对啊,嬴政也觉得很奇怪啊。

明明大家都修长城,这是为了抵御外敌,为何他修长城就好像是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似的?

【在战国时期,秦、赵、燕都有长城,统一后,秦始皇就让人把这三段连起来,这听起来就是一件很nice的事情,建成之后也一定会很有成就感,但是它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