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62)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遥想当年入朝为官之初,这一晃竟已过了几十年。

他知道二哥身子一向不好,也不知是否仍旧贪杯欢饮?

思及此,他也等不得了。

裁纸研磨,即刻给自己哥哥写信。

【用典故,也常出现在苏轼的词中,让他的词充满了故事性、画面感和浓烈的感情。】

【典故的作用正是这样,比如说新闻上出现了一则失踪案件,媒体们渲染得十分离奇,引得众人议论纷纷,想出了各种的可能性,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两位嫌疑人因为想要谋财将受害者囚禁了起来。】

【这两个嫌疑人是受害者最亲密的人,他们一开始报警上新闻表现得十分着急,现如今东窗事发,许多人都为受害者鸣不平。】

【这里的东窗事发就是一个典故。】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众人都不大明白女子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

什么新闻,什么媒体,还有什么典故,众人也都没有看出来。

不过他们倒也大概懂了女子讲的这个故事的意思。

大抵是遭受亲友背叛的故事吧。

但这东窗事发,他们确实闻所未闻。

【这个东窗事发讲的是南宋岳飞的一个故事,秦桧和他的夫人王氏在东窗下密谋陷害民族英雄岳飞,把岳飞给害死了。后来秦桧也死了,王氏请道士超度,道士就说,“如今东窗事发了,秦桧正在地狱受苦呢。”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说明坏事做不得,事情总会水落石出。】

1130年,建炎四年。

南宋朝堂上正因为秦桧归朝之事吵吵嚷嚷。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能从金营回来,就他一家好好地回来了?

宰相范宗尹一向和秦桧交好,他不断地为秦桧说话。

“人有祸兮旦福,他回来还为吾等带回金营情报,此非好事乎?”

然而众臣却仍旧怀疑。

就在这时,幕中女子的话却像是平地炸响一声雷。

岳飞最近屡战告捷,确乃民族英雄是也。

可怎会……

范宗尹一脸茫然地看着巨幕。

“怎……怎会如此?”秦桧是那样的人吗?

然而女子却似乎没有详说的意思。

【只要一想起岳飞的故事,就已经很让人生气了,岳飞戎马一生,精忠报国,在抗金时,勇往直前,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我们在这里用上这个典故,他不仅能表明真相被揭示,还能表达众人知道真相后的气愤之情。】

【再来看看咱们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女子将整首词放在巨幕之上,又引起了许多文人尤其是 词作家们的震惊。

晏殊还是不敢相信词可以这样写。

总觉得哪里有些怪。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词中遣词造句皆上品也。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和赵明诚又在研究古籍。

看到巨幕上的词作,她轻轻蹙了蹙眉,说道:“以诗为词、不协音律,诗不若诗,词不若词,有何耀乎?”

赵明诚不置可否。

【上阙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自己的英勇神武,而下阙用了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 表现自己想要得到重用的志向。】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正在安排防御事项已经很长时间没去田猎的孙权大为诧异。

他喜欢田猎的事竟也被写进史书了吗?

甚至还被如此俊杰用作典故?

善哉!

【他自己形容自己得这首词的时候就是说的“无柳七郎之风”,“自是一家”,他这个时候的词风就已经有别于当初温庭筠、柳永以来形成的传统词风了。】

【但是豪放派与婉约派可以算是一个对照组,所以在当时乃至其后是有很多人批判苏轼这种做法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清照,她说苏轼写的不就是长短不一的诗吗?且不论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私人恩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咱们的李清照李怼怼说得也有点道理,但是我们完全不能否认苏轼词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于词的重大贡献。】

1099年,元符二年,儋州。

苏轼一怔,私人恩怨?

李清照,他是老糊涂了?

他怎么不记得有这么一个人了?

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苏轼脑中一亮,方才想起文叔之女似乎名为李清照,可自己与文叔尚且相安无事与那小女有何恩怨?

可这巨幕的每一句话似乎都不似胡言。

怪哉!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此女何意?”李清照诧异?

这是在说自己因私人恩怨诋毁苏轼?

赵明诚抿唇,没做评价,问:“怼怼何意?”

两人一头雾水。

遂又将此二字记录于一旁,于先时新闻、媒体等词列于一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