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一个人不是什么都能自己做好的,他得为扶苏多选一些帮手。
【所以我们把杜牧提到的“蜀山兀,阿房出”看成是一个夸张就可以了,此时写阿房宫的完成是为了反衬阿房宫毁灭时候的惨烈。】
【整个第一段都是在描写阿房宫的辉煌、豪华,这一点遭到了后世许多文人的批判,他们觉得杜牧写这个有点多余,或者说是笔墨太重,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但是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一段写得是非常的精彩,读着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是真的想去看一看这个传说中的宫殿。】
许多人都在想。
这皇家的东西哪有不豪华的?
就那长城看着不也是奇伟瑰丽吗?
那还是为了抵御外敌,更别提特意建造的宫殿了。
【而第二段开始写这个阿房宫的崛起,他是通过这个宫殿来指向王朝的统治,他认为那些六国的美女都是在六国灭后被送到此处来的。】
【第三段,这里写六国的财富,原来也是掠夺而来的,而他们破后,东西就全部归了秦国,但是秦国并不把这些得来的财物当一回事,暗指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并没有珍惜自己的战斗成果。】
公元652年,大中六年。
杜牧一直拧着眉头,他总觉得幕中女子说的这些太过于简单了。
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虽然已经是很多年前了,但是真有这么简单吗?
可是似乎又已经全部都总结好了。
若真要说起来,或许还是其中的指向太过于精确了吧,他所说的美女财富也不只是美女和财富,还有其他的曾经的六国所拥有的一切,后来全都到了秦国手中。
【这里说得确实有些过了,秦朝统一六国后所做的那些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秦始皇所做的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为了维护统一,比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包括他修建阿房宫,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展示其统一天下的荣誉,展示自己权力的同时它本身跟帝王封禅活动一样,就是一种为了让百姓崇拜的维护统治的手段。】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原来这后世之人是知道自己的打算的,嬴政想。
但是她却还是不赞同,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跟自己先时的想法一样,是因为百姓的问题吗?
【但是杜牧这里是为了指向一味玩乐的敬宗,所以他这么写也没有什么问题。】
【再往后,杜牧才写到了重点。他认为秦皇太过于奢侈,这里应该不只是指嬴政或者胡亥,而是他们两人,其中句句夸张,有句我印象很深刻,“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阿房宫上用的钉子比粮仓里的粮食还多,这是多么可怕的描写啊,虽然我们知道是假的,但是依旧忍不住去想象,所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许多百姓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什么《阿房宫赋》。
他们从小没有碰过书本,获得的唯一的书本上的东西或许就是孩子回家后念的那几句《三字经》。
可是这话他们却看得分明,却是怎么也不敢相信。
钉子比粮食还多,那是多大的宫殿啊!
好在幕中女子说了那是假的。
要是真的,那秦朝的百姓也实在太可怜了吧。
【此后才有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里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事,《史记》记载项羽烧的是咸阳宫,并非阿房宫,但是我个人觉得杜牧也不是不知道。】
众人也很疑惑呢。
先前不就说了杜牧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他爷爷还是个写史书的,怎么连《史记》都没看过吗?
还是说他有什么别的想法。
听幕中女子的意思,这应该是后者了。
【我个人认为他之所以这么写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秦朝覆灭的惨烈,“六王毕,四海一。”一开始是多么的辉煌啊,如今全都被一把火烧没了,还不够惨烈吗?而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些人不懂为何不是真的却还要写。
但是文人们却是明白的,他们创作不都是如此的吗?
写气吞山河,可气如何能吞山河呢?不是为了表现那种气势吗?
换到杜牧此处也就很好理解了。
只要转换一下心思,便能很清晰地感受到杜牧诗中的含义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那般强取豪夺,而且他们各国之间各有各的小心思,所以最后为秦所灭,而秦国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国统一后,没有休养生息,没有安抚百姓,所以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但若是秦国关注民生,便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起义,所以灭了秦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