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中女子叹息一声,欲言又止。
但是即便他不说,众人也都懂。
那什么唐肃宗,自然是比不上唐太宗的。
不只是一处比不上,几乎是处处都比不上。
帝王们开始紧张起来,他们可不想幕中女子再提到自己时,以这样一种不懈的态度开口。
其实任用贤臣也并不是那么难。
能做到他们这个位置,好赖也不是分不出来的,只是有时候不愿去细想罢了。
他们总是担心水至清则无鱼,却忘了污浊的水是会害死鱼的。
【有了魏征的谏言就不可能只有魏征,既然魏征提意见都没被责怪,那朝臣们自己敢说话的就多了,所以在唐太宗时期,朝堂氛围还是比较民主的,贞观之治离不开这群人的集思广益,李世民自然也功不可没,虽然这么说可能跟我们现在的思想不太符合,但是在那个时期,确实得感谢李世民愿意听手底下的人的意见,才能有后来的盛世大唐。】
追随李世民的大臣们面面相觑。
他们自然相信太子殿下有今日他们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日后他们也定当唯太子殿下马首是瞻。
但是,太子殿下日后的功绩离不开他们,这样的说法,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
当真是荣幸之至也。
【然而后来到了武则天时期这种情况就有所变化了,不是说武则天不好,相反武则天其实做得比很多男的皇帝都要好,也不说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那她也是很优秀的,开武举,提拔寒门,打击贵族门阀,轻徭薄赋,稳定边疆,她的功绩一时半刻都说不完。】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又要说她什么不是了?
除了宠信几个男人,武则天觉得自己也没做什么不好的事了。
她,比不上太宗的地方……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无完人,武则天也不例外,除却她晚年的怠政,前期执政时的一些雷霆手段就破坏了李世民时期的那种民主氛围。其实她打压那些大臣我们也不是不能理解,因为她作为一个封建男权社会的女子上位,自然顶着巨大的压力。】
【而她上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不是说她多么贪慕权势,只是如果她不巩固自己的位置,很容易就被拉下马了,那她想做的那些事就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
原来是说这个。
其实那些人不知道吗?
那些反对自己的人都知道,武则天也知道他们知道。
但是大家都是自私的,都要为着自己考虑。
女子说得没错,武则天也从不后悔扶持寒门打击贵族门阀,她要成大事,身边自然要有忠心不二的帮手。
【后来张易之等人下马,姚崇、宋璟一派掌握朝政,才慢慢地又好了起来,你看,即便是被称为唐朝四大贤相的姚崇、宋璟他们也是有派别的,只是说他们这时候的派别是为了抵制恶势力而产生,并不是结党营私。】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
这也正是党派之争一直无法很好地解决的一个很大原因。
新官上任,不说站队,那言行举止怎么也会有偏向。
有那一身正气的,自然就有结党营私的,久而久之愈演愈烈。
能打压,却真真是难以根除。
【然而好景不长,唐玄宗时期,先有李林甫独裁,又有杨国忠为相,这种在朝中的一言堂始终是会遭到反对的,而且是遭到合力反对。】
【为了不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旧臣拉拢新臣,新臣寻找靠山,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牛李党争之类的事迟早会发生,除非早在唐玄宗时期察觉到李林甫的不对劲,李隆基就及时止损,恢复太宗时期的民主朝政,听正确的言论而不是亲信的言论,把党争的萌芽掐死在摇篮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听得有些激动。
他这算不算是及时止损,算不算是把萌芽掐在了摇篮里呢?
如今,他要学太宗,要听取朝臣意见!
【而王安石时期的 党争同样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从源头上不让旧贵族发展到不可抵抗的地步,那靖康之难只有惨烈与更惨烈的对比。】
【但是咱们现在站在这儿,那都是站在一个先知视角去说的,没有人能那么神能预测到几代之后发生的事情,这就要考验帝王贤臣的预判能力,尽量让朝堂清明,减少能够膨胀的恶性因素。】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终于明白了女子之前说的王安石注定会失败的话。
她的意思是困扰大宋的问题不能够很快地完全解决。
但这并不代表积贫积弱的现状不能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