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549)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像他这样做的人数不胜数,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人。

【最后两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最后两句中也有人,但这是不具体的,是两个典故,表明的是王维的隐居态度,前句的典故出自《庄子》,说的是杨朱学道,客人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反而与他争席,说明他已经学到了老子的那些自然之道,能与农人、普通人和睦相处。】

【而后一句,出自《列子》,讲的是海上的一个人和海鸥关系很好,经常一起玩,但是这个人的父亲想捕捉海鸥,后来海鸥便连这人也不亲了。】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王维已经从那纷乱的朝堂中退出来了,能与自然和睦相处,表明了他决意远离喧嚣,脱离尘世的态度。】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是觉得最近王维是对他态度更恭敬些,但还是一副清冷样子,像是随时随地要长居辋川不出似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李林甫还没抓到?

对他的罪己诏不满意?

还是自己有什么没有做到的地方?

李隆基近来重新学会了反思,倒是解决了不少的问题。

但有些问题却是怎么想也想不通的,比如这个问题。

【我相信王维在这个时候写下这诗是真心的,哪怕他后面又回了朝廷,但是一个人纠结时连自己都骗,而欺骗自己是最简单的。】

这话让李隆基下定了决心。

他得和王维好好地谈谈,看看对方的打算。

虽然他觉得王维这个人中规中矩才干一般,但是他的名声和李杜二人都一样,都是可以利用起来的。

如今他需要的正是这些有影响力的文人的支持。

【除了这首诗,《山居秋暝》也是我们时常提及的王维很有名的一首诗,这个时候王维很多这种诗跟他的经历分不开,李林甫掌握朝廷之后我们知道唐朝很快变得乌烟瘴气,那么一个大唐盛世能迅速落败,李林甫这些人还是有点厉害的,我们看王维虽然也有点政治志向,但是绝不是那种有着雷霆手段的激进派,所以在打击之后他选择归隐山林。】

这也是许多人可惜的一点。

他不是一个很好的官员,陶渊明也不是,许多有文才的文人都没什么政治才能,像王安石欧阳修那般的始终是少数。

王维的这路子算不得好,但也不算差,若是他努把力,不是没有机会的。

他这样的人或许还真不一定适合官场。

然而众人又不得不承认他这种人是最适合官场的,在张九龄被诬陷的情况下,他算得上是全须全尾的已然很不容易了。

只是他适合做官,却不适合做大官。

【但是这归隐在一定程度上也不算王维自愿,是形势所迫,即便他是喜欢自然的,而且孟浩然、张九龄以及他母亲这些人的离世也可能让他的心态有所转变,心态变了,诗风自然也会随之变化。】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里的空山肯定不是真的空山,毕竟他也说了有浣女,还有渔舟,但是看起来像是空山一样,这样是为了突出这个寂静的环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就是这样,短短十个字,我们已经能够将一幅自然山水图刻在脑子里了,其实这首诗可说的地方不多,因为很浅显易懂,但是是真的写得很好。】

这话没人能反驳。

这是许多人无法达到的。

像白居易写得简单,众人仍旧觉得有些俗。

而这王维的简单,却让人读着轻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里写浣女、渔舟,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王维诗中的人,我觉得他是在静静地看着这些场景,即便竹林中传来嬉戏笑闹声,但他依然是静的,因为这些浣女、这些渔人他们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朝堂中那些尔虞我诈的人,他们天真浪漫,他们在王维的眼中可能跟山中的黄莺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写这些有着真性情的人,其实也是一种反衬,表明诗人厌倦官场的情绪,仅从这一个角度来说,陶渊明和王维也是一样的,是静的。】

这么一说,众人就懂了。

其实王维所追求的或许是那样寂静的山林。

但是却是与烦杂的朝堂相对比的寂静的山林,这种寂静或许与入耳的声音有关,但不全由入耳之声所决定。

是五感及心中的所有的声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芬芳就由它去吧,反正王孙可以留下来,还怕看不到春日之景吗?王孙是指的贵族子弟,这里就是指隐居了的贵族子弟。他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词,《山中相送》也有。】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