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他的事,就剩他自己的事了。
自己的诗比陶渊明的诗差在哪些地方,要不要改,怎么改?
日日想着这些,倒是很快把外面的喧嚣给忘了,左右他在将军安排的地方,只要他不去投靠旁人,将军利用他的名声如今也是越来越好。
【首先看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前两句写秋景,景物描写是王维最擅长的,也基本是他中后期的诗中未曾缺失的部分,景物起兴也是很正常的描写,但是看王维的景物描写可以往禅意的方向去思考一下,这个说不难有点难,说难也不是很难,在寒秋,山色也仿佛变得更深了,秋水更是一日一日缓缓流着。】
众人都是一幅皱眉深思的表情。
这有什么禅意呢?
其实很多人都还不懂禅意这个词的真正的意思。
【我个人其实也不是很能解释,根据我的理解,他虽然描写的是景,但是可以理解为他说的是时光,时光一天天地流逝,它是山色,是秋水,是世间万物,人不管做什么,时光还是会继续流转。】
众人似懂非懂,但觉得女子这话是没什么问题的。
再一看王维的诗,好像也可以这样理解吧。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我倚着手杖站在柴门外,迎着风听着秋日的蝉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大家可以闭眼想想,我想大概是一种外界喧嚣,而自己的内心却无比宁静的一种感觉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渡口处已经没有了渔船,只剩下那一轮落日,而村里炊烟也袅袅升起,日落黄昏,众人都回家了。】
这样的诗句就是有禅意的诗句吗?
众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只在心中这样想着。
在他们看来这不就是很平常的乡村景象吗?
若说有什么不同,那大概就是他们许多人都没有倚靠在柴门外听蝉鸣的经历吧。
不知王维听出了什么禅意,他们也想试试。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里的“接舆”就是指的楚狂,很多古人按庄子的意思,认为接舆就是陆通的字,在读诗的时候碰到“接舆”一词,咱们先理解为行为看一看,再理解为名字看一看,哪个合适用哪个。恰好碰到接舆你醉酒而归,在我门前的五棵柳树前放声歌唱。】
“咦?王维门前也种了五棵柳树吗?”
其实早在陶渊明越来越受欢迎以来,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自己的门前种起了柳树,而且大家都觉得五棵特别好,但是也有种六棵的,他们称呼自己为六柳先生,听起来有点怪,但是在村里嚎一嗓子就能听到几处回应,有趣极了。
当然了除了柳树也有种桃树的、梨树的,继而五桃先生、五梨先生,各种先生横空出世。
只是他们没想到自己还是动作晚了,早有人这么做过了。
【王维的门前真有五棵柳树吗?这不见得,这里显然是以陶渊明自比,而把裴迪比作了楚狂人,不得不说这里找的对象是很妙的啊,不愿意入仕途的楚狂,内心纠结的陶渊明,那不正是能表达王维此时心境的两个人吗?】
【从这首诗可以看得出来两人的志趣相投,性子也很合,难怪能成为这样的好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确实和裴迪关系很好。
他也觉得自己和裴迪很谈得来。
想到这里,王维就忍不住想给对方写一封信。
【类似这样的悠闲的诗还有好多,比如《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和《登裴秀才迪小台》,虽然具体的内容不大相同,但是都是讲在终南山隐居的悠闲的生活的,辋川也是在终南山。】
【讲都讲了,我们再看一首后期的《酌酒与裴迪》,这首诗也是比较有名的,它是一首拗体诗,其实我不太懂,所以本来不是很想说,但是大家还是可以了解一下,因为律诗和绝句是属于新体诗,新体诗的很大一个特征就是要押韵、讲平仄,其中是有固定规则的,但是拗体诗就是打破了这个规则,又不完全打破,把本来平声的地方用仄声,本来仄声的地方用平声,听起来还蛮有意思的啊,其中写这种拗体诗最好的就是杜甫,这更加能说明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了。大家有兴趣自己下去了解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许多唐朝文人都不太放在心上,这对他们来说实在太简单了。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给你斟杯酒,请你自己宽慰一下自己吧,这人间的人情往来本来就是这么反复无常的。】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相知到老了可能还得按剑提防,而那些率先富贵起来的人却笑话弹冠者,“弹冠”典故出自《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在汉代,有两个人是好朋友,王吉与贡禹。这个王吉有一天被封官了,贡禹就把自己的官帽拿出来掸去灰尘,因为他知道“茍富贵不相忘”,自己的好友做官肯定会拉自己一把,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他就真的做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