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到现代,很多东西都是从复杂到简单的一个过程,但是在简化的过程中,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却也让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
许多人想确实如此,文字在简化、语言在简化,诗也算是简化成了词。
虽然现在也有很多比以前好的地方,但是没有人能说一切都比以前好。
可为何会简化呢?
真叫人疑惑。
【其实,练字这个事情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两个字:多练。】
【咱们继续说这首诗,《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避暑,说明是皇帝下令借岐王在九成宫避暑,应教二字的意思是这首诗是王维奉命而作。】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皇子院里了皇宫,天子借宫殿给他避暑。这里的翠微宫不是李世民的离宫翠微宫,我们可以理解为翠微的九成宫,就是带着青翠山色的九成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写景的句子,隔着窗子云雾也像是沾在身上一般,卷起幔帘,山泉便映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林子下边,水声伴随着喧闹的笑声,岩间的树林遮住了窗子。从这儿来看,整个环境都是比较幽深寂静的,是王维喜欢的景色。】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幽深寂静这一类的词仿佛一直被女子用来形容王维的诗作,就像浪漫和豪放用在李白身上一般。
似乎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一些标志的词。
王维细想了一下,他虽然没有刻意去注意,可只要一想到这样的景色,王维还是心向往之。
【然而,王维极力描写这里的美景都是为了最后这一联做铺垫,“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仙人的居所也不过如此,又何必要羽化登仙呢?】
此一句一出,众人就明白为何幕中女子说王维夸赞得好了。
明里是在夸景如仙境,实则是在夸人如仙人。
若旁人说他溜须拍马也可反驳。
【吹笙是一个典故,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很喜欢吹生,相传他乘白鹤随道士成了仙,后来人们就用吹笙指成仙。】
【想来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看出来了,这里用九成宫对比仙居,又用王子乔暗合岐王的身份,这样的夸赞明眼人看得出来,但又不至于太过直白,所以我们说王维夸得好。】
看完王维的这诗,李白其实并不觉得有多好。
夸人就夸人,为何一定要如此这般地铺垫。
终究是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他进献给上边的那还得请人引荐,而王维却是奉命而作。
万一贵人看了自己那首句便无了兴趣呢?
所以他当然得写在开头了,再者藏着掖着也不是他的脾性。
随他们如何说去吧。
李白想,他的经历都那般了,也恣意地过完了一生。
若是如今巨幕出了,他却无法快活,那预知未来有何意思?
【说句不负责任的评价,我觉得这首诗是不如李白《清平调·其一》的,但是同样都是奉命而作,所达到的效果完全不同,如果是我,我也就把李白当作乐子工具人,但是一看王维这一首,我心中就会冒出这人会来事儿的想法。】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王维下意识地背出了李白的这诗句。
他其实早在幕中女子讲解李白时就已经认同了对方的才华,或者是在更早之前,只是他没有意识到。
王维其实一直不太看得上李白。①
他认为李白出身不如他,却是那自命清高的典型。
一身的傲骨在哪里都敢直接露出来。
可正是因为如此,他整个人才像是在发光一般,走到何处都能吸引人的眼神。
而“文人自古相轻”,自己作为一个平平无奇的文人②,又如何能逃脱得了。
然而,天才总招天妒,让他没能有一个能让他仕途平坦的家世,也没有一个能让他实现理想的性格,这就是命中注定。
【当然了,他们写这样的作品跟他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李白委婉含蓄了,那他就不是李白了,只能说李白适合翱翔天际,他就不该被困在方寸之间,而王维不同,王维是还可以奋斗奋斗的,而他也确实没有就此放弃。】
正是如此。
若是李白如自己那般写诗,或许他那个诗仙不如自己这个诗佛呢。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王维擢进士第,前面他考的是府试,这里才是最高级别的进士科考试,后来他任太乐丞,从而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①关于王维和李白的关系,这是我猜的,不能当真,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感谢理解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