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们之前说过《世说新语》属于笔记小说,对于其中的许多事件我们还是要保持一个怀疑的态度,不能盲目当作正史来看待。】
【既然提及此处,就不得不说一下《世说新语》中提到过的另一首诗:《七步诗》。】
女子说着让巨幕之上出现了那首诗,正是他们之前在所谓预告中看到的那一句的全篇。
此诗句意简明,哪怕是那些不曾读书的人亦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就当时情况而言,曹植作此诗只能是给曹丕的。
不管是邺城,还是其他地方的百姓们都忍不住感叹。
这曹丕当真是随了他的父亲,凶狠至极,竟连亲兄弟都不放过!
众人纷纷谴责,倒是忘了女子说要用怀疑的态度看待了。
【《世说新语》还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场景,说是曹丕想要杀曹植,于是让他七步内作诗,否则就杀了他,而后曹植便作了此诗以质问曹丕,曹丕当即愧疚,曹植也因此保住了性命。】
【但是现在的学者大多认为,曹丕既然能苦心蛰伏,身边还有司马懿等能臣,绝不可能在宫殿上做出此等行为,即便那首诗是曹植所作,也不可能是那样的场景。但具体是不是曹植所作,咱们没办法考证,曹丕有没有杀害曹彰咱们也没办法考证。】
【不过曹丕即位后打压兄弟,和曹植关系不睦,这是可以肯定的。】
曹丕紧抿了嘴唇,没再反驳女子的话。
他并不认为自己这样做有何不妥。
东汉不正是外戚宦官专权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吗?
至于她说的司马氏专权,他们孤立无援这事确实是个隐患,晚点再单独与父亲商议一下好了。
曹操与他的想法如出一辙,成大事者自然要以大局为重。
此女又称司马懿为能臣,曹操沉下脸,幕中女子之言到底能信几分?
【不过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说曹丕“以位尊减才”,而曹植“以势窘益价”。】
【他认为曹丕的才情是被低估了的,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同情弱者,所以把更多美好的评价加诸在曹植的身上。】
【这也是正常的。】
【因为会去评价曹植二人的多是文学家,想让政治家去评价曹植,可能他还够不上格。而评价他二人的文学家大多失意,所以会对曹植的经历而产生共鸣。】
这刘勰到底何许人也?
曹丕心中暗叹,只可惜自己与他并非身处同一时代,否则自己定与之结交。
二人再就诗赋畅谈,何其乐也!
能懂他之人,实在少之又少,此刘勰当算一个。
此女自从说到自己要登基之后,评价就大不如之前。
曹丕不信自己登基后会连同本性也变了。
难道帝王就不能有真性情者?
夸大之词也。
他偏要恪守本心,且守好他曹家的天下!
曹丕想通了,可曹植又不悦了。
他承认兄长文才,虽觉不如自己,但却也不错。
可此女说自己不够格被政治家所论,未免欺人太甚!
【我们做评价时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客观,所以我们更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自己的评价。】
【除却《野田黄雀行》和《赠白马王彪》这一类作品,曹植后期还有其他类型的诗作。】
【其一就是用弃妇或思妇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依旧可以追述到屈原的《离骚》。】
【之前我们提到过的他《杂诗·南国有佳人》就是此类,此外还有一首同样优秀的代表作《七哀诗》。】
说到此处,巨幕中又出现了一个画面。
众人渐渐意识到女子所展现的许多场景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像百戏那般是有人在扮演。
但依旧没有人能明白女子如何能够让那些扮演者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此时的巨幕中,明月高悬,月光洒在湖面荡起漾漾水波,一个女子坐在高高的阁楼之上,静静地欣赏着月色。
可如此美景却不能让她开心,她轻轻叹息一声,仿佛带着无尽的忧愁。
画面一转,来到十年前。
女子彼时还年轻,初为人妇,脸上还带着一丝稚气,她默默送走了自己的夫君,而后形单影只地生活。
一晃十年过去,场景又回到那孤寂的高楼。
女子想象自己的夫君已经功成名就,自己与他之间的距离仿佛更远了,他的身边也已经不是自己。
画面在跳转间,旁边写着诗句和一些必要的注语,一下就让众人理解了诗句中的意思。
“此子实在过分!”不少人都为这负心汉而生气!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许多以思妇、弃妇为主人公的作品,它主要是为了反映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