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很早以前就对王安石的措施提出过反对。
那些监察史每次下到地方都是风风火火地去,随即在地方捞足油水而后回来,能带回真情形的十不足一。
如此,他的那些法子如何能成呢?
苏轼叹息一声,可他也很清楚王安石所提的措施也并非全然不好。
失败委实可惜,明明可以更好的。
【像均输法,最早是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然而汉武帝实施这个法律是在后期,我们都知道汉武帝连年征战,后期国家财政面临极大的危机,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所以实施的平准均输的措施,但是为什么汉武帝成功了,宋神宗却没有成功呢?】
【这就跟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了,其实当时面对这样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的矛盾并不比宋神宗时少,然而,有汉武帝在,反对派能蹦跶吗?相反,你看看宋神宗,太后、太皇太后一个比一个尊贵,惹不起。】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关于这点赵祯无法反驳,他们都比不上汉武帝。
太后、太皇太后,巧的是武帝登基时不也有王太后和太皇太后在身边吗?那窦太后难道会比曹氏差了?
说到底还是他们赵家人弱了。
【其上都是在经济方面的措施,能看得出来,王安石一行人其实是想了很多的,而且他们的这些方法围绕的是一个中心,那就是经济,所针对的就是宋代弊病三冗危机中的冗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为百姓谋福利,但是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在当时争议最大的也是经济方面,而出现争议的原因通俗来说就是朝廷跟贵族抢钱。】
王安石还没缓过来。
他知道自己会失败,却没想到失败得毫无悬念。
这么简单,甚至感觉让他挣扎一下的可能性都没有。
当真是悲哀啊,王安石想。
他的脑中突然想起幕中女子提到过的一句话,大概他们这些人都是要依附着帝王的,如果没有帝王,他们将寸步难行。
现在,他才终于体会到了其真正含义。
虽然感觉失去了希望,但是王安石并不想就此放弃。
哪怕得知了他们的计划,哪怕旧贵族们会对他虎视眈眈,但他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是真正为着大宋的。
而官家,但凡心中还有大宋,不想让大宋就此覆灭,官家就会支持他。
有了官家的支持,事情总会有转机。
一定是如此!
【而针对军事羸弱和冗官冗员也有一定的措施,比如保甲法就是为了节约军费,把所有的农户归为编制,但凡一户中有两个男丁的,就要有一个抽为保丁,这个保丁要在农闲时候参与训练等任务,相当于是民兵和民兵预备役。】
【这个法子的本意也是好的,但是这个好其实是对朝廷的好,而不是对百姓的好,那个时候流寇横行,组织民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百姓反抗,维护治安,这应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底不是正规军,面对那些亡命之徒哪有胜算?】
百姓们一个打击未消,另一个打击又来了。
这是服兵役?
大宋一向是募兵制,为何突然让他们服兵役呢?
就为了节约招募士兵的银子?
可是他们不都是上了税的吗?
他们本就要服徭役,再去服兵役,还有谁能种粮食?
【而且当时还有募役法,大家想想,本来这些百姓就是要服役的,但是现在又多出来一个兵役,朝廷出一个募役法让许多人免受徭役,却要付钱,现在又多了一个兵役,那就是服役还得服,只不过是徭役变兵役,在此基础上白白给了钱,这样的规矩百姓自然不高兴,更别提实施过程中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百姓不高兴?
众人冷笑,放谁身上谁能高兴?
独独王安石觉得并没有什么。
为国效力本就是应该的,又不是让他们一直在军营中待着,不过是维护治安有何不妥?
这些天他主要就是管军务,军费支出太大,朝廷实在难以承担了,要不然他当也不会想出这样的法子。
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才是他最担心的,不会又是那些贪官污吏的污糟事儿吧?
【比如服役的时间说是农闲,但是到底什么时候是农闲呢,那不是上头说了算?而且每个地方不一样,每个地方的主要农作物不一样本来就不同,这样势必会影响百姓的农业,再者百姓本来种田就辛苦,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还要去义务劳动,好家伙,955变997,谁乐意啊!】
众人没去想955、997什么意思,但是有一点却让众人比较激动。
又是这样,农忙农闲他们说了算,丰收歉收他们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