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安石与反对派,那矛盾肯定就是在这些方面。
在他们这时候,若是不想服徭役可以拿财物交换,宋朝何不就跟着他们的政策来?
其实大唐发展得那般好,最大的问题便是藩镇割据,若是宋朝能学着他们,而后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就好了。
可是这话说起来简单,真正实施起来却不会简单。
那宋朝不是因为害怕藩镇割据害怕兵强而反所以才重文轻武的吗?
而他们的许多社会问题就是因为重文轻武产生的,想要突破困境,还真是不简单的事情。
【但是募役法是把徭役的任务下放到所有人,如果不想服役也不是不可以,给钱,穷人家人口少,有点钱的就给钱把劳动力留在家里,没钱的就把劳动力送去服徭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很多人还是没钱免役的,还是只能去服役,而这项募役法那就是在贵族手里抢钱,贵族一般家大业大人丁兴旺,想服役出的人就多,不想服役给的钱就多,人一走家中劳动力就少了,钱一给损失的利益就大,左右为难。】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这条一说出来,众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声音。
百姓们觉得还算不错啊,毕竟他们本来就是要服役的,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不想服役出点钱还不愿意,怎么想得那么美呢?
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却心中愤懑,这王安石还真是想得好,慷他人之慨,怎么不上天呢?
【这其中最大的获利者就是朝廷,这么一来国库充盈了不少,但是这样的政策显然就是被反对派反对得最厉害的。】
赵祯有些气闷。
这些人,有什么好反对的,这点银两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那些百姓本就苦了,国库没银子他们也都是知道的,给点又怎么了?
可是他站在那些人的角度上,心里似乎也能理解。
从前什么都不用给,如今这钱白白送人,谁乐意呢?
然而赵祯清楚,想要解决问题,总有人要吃亏。
这次,他要站在王安石这边。
【第三个是方田均税法,就是清丈土地,把土地分等级缴税,这个是没什么问题的,虽然也触及到一些隐瞒土地逃税人的利益,但是这样的利益本就来路不明,想反对都无从反对起。】
一连说了三个举措。
百姓们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这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太大的影响。
至于先时的那放贷之事,怎么也不能怪王安石,都是那些贪官污吏的错。
只希望官家看了能将那些坏人绳之以法才是!
【第四个是农田水利法,这个法子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发展水利,但是费用是由当地贫富等级给钱,就是富裕的给多点,穷的给少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开垦多了,那国家税收也就增加了,但是这个法子与青苗法有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当这事情成为绩效考核,官府就会强制农民开垦,最后演变成贷款搞农业,很多人还是受了不少的苦。】
【让富人多给钱,穷人少给钱,那富人肯定不愿意,又是激化矛盾的。】
王安石提笔,本来是想趁机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然而听了这个多,偌大一张宣纸上,只浅浅写着“吏治”二字。
幕中女子一针见血,说出来的恰恰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第五个是市易法,官府在商品滞销时买入,再在市场需要时把商品卖出去,这是增加了国库收入的,商品滞销,那价格肯定不高,而且官府大量买入,价格肯定就更低了,而市场需要时,可以涨价,国库就从中赚取了差价。】
那些商人们越听越不对劲。
早在先时他们就有不好的预感了,如今一听,实在可恨!
这些,原本不是他们的法子吗?
王安石这跟直接硬抢有什么区别?
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啊!
可恶!
【在此之前就有很多奸商,假如这些商人从外地运货到汴京,有时候东西不好卖,当地的富商就设置团购,也就是愿意将他们的东西全数购入,当然价格不可能高,购入之后富商们不是投入市场,而是先储存起来,等到市场上的价格涨到一定的金额再卖出去。】
这样一说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
这不就是朝廷变成了奸商吗?
所以百姓们还是没落得一点好处,不过是出了虎穴又入狼坑罢了。
这是奸商!奸臣!
百姓们可不管这些法子是王安石一人想出来的还是那些大臣们一起想出来的,他们的火气全部都撒在了王安石的身上,谁让他是那个做得了主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