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得有点深奥,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意思是没有绝对的事情吗?
白居易听到幕中女子这样讲解韩愈的《进学解》,他也有些感兴趣了。
他猜幕中女子迟早是要讲解到韩愈的,不若他让人帮忙先去问问韩愈那《进学解》到底是什么。
不会也是他现在还没写的文吧。
若不是他与韩愈算不得太熟,他就自己去了。
白居易有预感,若是他能看到这篇文章,他就大抵能明白古文运动了。
劝人读书,不知与劝学又有何不同之处。
【所以咱们很多时候啊,比较,比的就是自己心里对被比物的看法,如果再评价时写上前提,那可能就会比较好,比如咱们说李白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如杜甫,杜甫的浪漫主义之作赶不上李白,这样带了前提应该比较能让人认同,你若直接说谁比谁好,可能没人能服气。】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观点李白和杜甫倒是承认的。
原本杜甫倒也不认为自己的诗能与李白一较高下。
他可是李白诶!
但是他看了幕中女子对自己的讲解,自己在安史之乱写的那些诗,那确实是李白的现实主义作品赶不上的吧。
不过,杜甫也很清楚,至少现在,自己当还是比不上李白。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我”和您的那些晚辈们一起来拜访您,您这么重视我们,真是让我们受宠若惊啊。“抠衣”,古代的那个裙子,前面不是有一节行礼的时候要给它掀开?就是这个动作,这里代指的拜访行礼吧,我对古代服饰礼仪不是太了解,大概就是那意思。而“倒屣”指的是把鞋子都穿反了,这里突出的是欧阳修对他们的重视。】
幕中女子说着还起身给大家演示了一下,动作之间依旧粗犷无比,毫无小女儿形象。
看得众人那是啧啧摇头。
为何这幕中女子懂得这么多,却独独不懂礼仪呢?
看来她说得真对,这世间那就没有绝对优秀的人。
【但是王安石怕自己担不起这重视,怕自己只是徒有虚名,“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然后客气地说:“您给我的赞赏的诗,简直是不敢担不敢担啊!”】
【这两个人的互赠诗真的有点搞笑,很不熟的样子,但是也能看得出来欣赏与尊重的。】
第167章
王安石(小修)
【我们了解了一下王安石变法之前的一些经历和诗文,也大概地知道了他为什么变法的一些原因,公元1058年,嘉佑三年,王安石又被调为度支判官,他进京述职,写了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长达万字,第一次表达他想要变革法度的想法。】
各个朝代的人们都睁大了眼睛,来了来了,终于来了。
他们终于能看看这幕中女子所说的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是什么了。
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幕中女子说的是第一次表达,这个第一次,很有可能说明是没能成功的一次。
【这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太长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下去读一读,它就是一篇奏疏,所以其中的艺术性肯定是没有那么强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将这篇文章称之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这里应该更多的是对其中思想的认可。】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众人心中一震。
秦汉以后第一大文。
这……这未免夸得太过了,那只是一篇奏疏啊!
即便写得再好,那又能有多好呢?
众人都有些好奇,难怪圣人能答应让他变法了,难道是他在这奏疏上做了文章?
【除了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中去了解他的政治才能,如此就能很清晰地看出来为什么他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李白等人没能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一顿,这……也不必总拿这个说事。
他早知道自己不行了。
然而他心中抗拒,表面不在意,可内心深处却还是想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同样的生而为人,同样的饱读诗书,为什么别人行,而他不行呢?
【他的这篇文章以人才为中心,根据他这些年在基层的见闻,指出了当时的北宋社会的弊病,并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他在文章中引用了许多历史典籍中的话,而且还举了许多例子,汉武帝、晋武帝、唐玄宗、贾谊、魏征等等一系列的人物来左证自己的说法。】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他的例子,为何举他这时候的例子?
如今他大汉难道有什么弊病,有什么需要改革的地方吗?
刘彻眯了眯眼,有点不敢信,但若是说出来的有道理,那他也不是不愿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