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462)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如今他也会继续做自己的事,直到大王真正厌恶了他。

他的命就该如此的,这是巫神给他的命。

为了楚国,他可以舍了自己,哪怕只是护这一时的安宁。

【而且如果真是笨蛋,屈原写得出来《离骚》吗?白居易能想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诗词当中传遍海内外码?而王安石他又能够领导着熙宁变法吗?他们才是最聪明的,他们知道他们所处的社会出了问题,他们正在努力改变那个病态的社会,想要彻底地改变社会那就得从制度出发,所以王安石才想要变法。】

唐,元和年间。

若说白居易心中没有触动那是假的。

从没有人说过他笨,但现在想来他似乎是有点笨,他和元稹,和李白、杜甫、苏轼,和陶渊明,他们都一样笨。

他们讲着文人的气节,不愿意轻易折腰。

明明他们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

可若是人人都那样去融入,这世间会变成何种模样呢?

世间万物都是不停地改变着的,若是他们停止了,他们的社会就完了。

【而变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一些物质和理论上的支持,还得有一些思想基础。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理论上来说,在变法的时候首先要知道怎么变、要变什么,像王安石变法,他想要变的就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想要实现富国强兵,要怎么变呢,他的青苗法、市易法……这些都是方法。】

【除了这些,还得有物质基础,做什么事不要钱呢?像他的市易法,就是在商品滞销的时候由官府出钱平价购入,等到市场需要这东西的时候再卖出去,有点类似于咱们现在的宏观调控,那这官府买东西的钱哪儿来呢?这就是他需要考虑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当然就是国库出资。】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皱眉,他似乎听谁说过这法子,却是一时记不起来了。

这法子似乎还不错。

但应当也是有弊端的,如若不然,这王安石变法当也就成了吧。

其他朝代的许多人也就此联想到了汉武帝时期实施的平准法。

这法子好是好,听起来好,用起来也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为什么现在没人用了呢?

若是官商勾结,囤货投机那可如何是好呢?

连汉武帝都没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他王安石能有法子吗?

【具体措施有了,实施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有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便是思想基础了。我们在《游褒禅山记》中应该可以看得出来,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听闻此言,王安石都惊讶了。

褒禅山?

难道是游山的时候突发奇想就想到了如何实施变法?

那日后他是该多出去走走,女子说得没错,还是要深入基层,他这方一中进士就困于皇城之中,不妥。

【《游褒禅山记》写于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当时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任期满回乡途中游历褒禅山,过了几个月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很奇怪的是,宋朝很多文人的游记类的作品的写作时间都不是在当时,像我们之前说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是一样,并不是游历之下即兴而作,都是后来回忆起当时游历的场景写下来的。】

这两篇文章他们都只是听幕中女子提到过而已。

都是还未曾写出来的作品,他们都无法有一个多么正确的判断。

不过,他们现在是真的很想拜读一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了。

被幕中女子一再提及的文章,定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而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能与之共提,或许也当不错?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王安石和四个人同游褒禅山,而后进华山洞,走到中途便退了出来,而后他对这事情所产生的感受和他受到的启发。】

【我个人认为王安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想起褒禅山才写的,而是因为想要借褒禅山表达他的思想,包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给我这样的感受,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王安石微微点头。

如此其实并不奇怪。

就像是平日里跟人讲道理时举的事例,总要讲出点实际的来。

但也不一定完全就是如此,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游玩时也是产生了类似的感受的,只是那时候的感受并没有那般深刻,故而才没想实时而作。

后来随着那样的想法日益加深,想起当时的感受,作文的灵感霎时传来,自然还是能写出一篇还算不错的文章。

【褒禅山在古代也叫华山,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华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华山在陕西,以前多被称为西岳或者是太华山。】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