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445)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刘禹锡笑了笑,他与白居易的唱和诗。

连题目都如此接近。

他看出来幕中女子不会随意地批判他们的诗词,除非其中问题很大。

这倒是让他对幕中女子的评价有了更多的兴趣。

他二人风格不同,即便写同样的景也不会相同,但要分出个谁好谁差来,恐怕也很难。

【先看白居易的,“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在这地方待了半个月,到处游玩,那些楼和塔不能同时登,还好,我们现在还有点力气,还能爬上这栖灵塔的第九层,“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

白居易也是喜欢幕中女子将他的诗与旁人对比的,倒不是觉得自己比他人写得好。

但是只要一对比,他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问题所在。

听了自己的这首诗,他蹙了蹙眉。

大抵是游玩时随口而作吧,实在普通。

【而刘禹锡的明显是和他的对应的,“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他们一起相携而上,自然不觉得累,不自觉地就已经登上九层倚着栏杆看风景,“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两人说笑着,还引来不少人的目光。】

这不用幕中女子说,白居易自己也感觉到了。

自己诗中的意境不如刘禹锡。

跟他的相比,自己的更像是幕中女子先时所说的打油诗。

但刘禹锡的也不是最高水平就是了。

想到这里,他对幕中女子接下来的评语也就做好了坦然接受的准备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幕中女子却根本没说他们的诗好还是不好。

【这种朋友之间的应和诗和那种需要巴结的酬和诗又不同,这种诗很能看出诗人的真性情,像白居易虽然字乐天,但我觉得他并不是一个乐天派,反而是有些敏感有些悲观的。】

敏感、悲观。

白居易一顿。

鲜少有人这般评价他的。

他何处给女子这样的感受了?

第161章

白居易

【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白居易从小历经波折,父亲早亡,恋情受挫,再加上他经常写一些讽喻之作,这些作品都是他有意识地去完成的,他为了“上达天听”,希望能把社会上所有不合理的现象告诉给皇帝,所以他的关注点都在社会的消极面,看得多了他还能乐观得起来吗?】

唐,元和年间。

元稹看了白居易一眼,没开口。

平日里他也没觉得,如今听得幕中女子一说,似乎还真有点道理。

看得多了,想许多事时自然而然地就朝着自己看过的那些去想了。

总是做着坏的打算,这就是他们。

可他们这么做,也只是为了让百姓们过得更好。

元稹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谁说做人就一定要乐观呢?

白居易与他的想法一般无二。

【你可能会说有些人那就是身在井隅,心向阳光,确实有这样的人,但我觉得白居易却没有到身在井隅的地步,也就不存在心向阳光了。】

心向阳光。

白居易倒是见过不少这样的人。

即便日子过得再苦再难,他们仍旧能努力生活。

他自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们。

另一处,刘禹锡看到这样的话,心中也有些触动。

这话说得好,就应该做这样的人。

很多事情人都是无法改变的,若是能与苦难共存,那还有什么能打败他们呢?

【这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白居易他更多地看到了社会的不合理,却很少在意社会中的美好现象,且不说他传播负能量,这对于他自己的情绪肯定也是有影响的,很多事情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为什么说他其实没有经过太大起大落的事情,但是诗风却慢慢地变得有看淡世间的感觉,就有些颓废了。】

有吗?

白居易自问。

这话似乎说得有些绝对了。

但好像对他确实也不是没有影响的。

不过,他的诗风,还没到达那个程度吧?是后面的事?

他转头问元稹,“有颓废吗?诗?”

元稹想了想,“不曾察觉。”

【他其实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不像李白,经历巨大的打击后,六十岁了还能写出“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这样的诗句,而刘禹锡也是一样的,他跟李白一样,虽然遭遇打击,但是同样也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

【他们都带着一种日子难受归难受,可总归还是要过下去的感受,但白居易则是更偏向于李煜那种“问君能有几多愁”,当然了程度还是不一样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可不是吗?

日子难过就不过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