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431)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这话,就是白居易他也无法知晓啊。

幕中女子不知道的事,他这个未曾经历的人就更不知道了。

他也有些好奇,不过他听了其后的诗句,似乎未曾写到吧。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女子还是出来了,可是出来是出来了,却被琵琶遮住了半张脸,让我们更加好奇这女子的相貌如何,是不是很美,亦或是脸上长了什么东西,所以千呼万唤都不愿意出来呢。】

这也是没有写到的,但这显然不是这首诗的重点。

白居易想,自己写的时候应该也是没有想这些的,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了。

没想到还能有如此悬念。

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才是。

【再一联想前面听到琵琶声时,诗人与客人的反应,“主人忘归客不发”,除了这曲铮铮然有京都声,是不是还很好听,戳动了二人的心?】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这感受苏轼是很能体会的。

远离故乡多时,能听到乡音,那自然是无比亲切的。

外出的游子没有不想家的。

他时常排解的方式便是做些家乡小菜。

可即便可以排解,但在遇到有关家乡的人、事、物时,那种情绪也是无法抑制的。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一直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就是琵琶女弹琵琶以及她弹琵琶的途中展现出来的情绪。因为我对音乐一窍不通,所以没办法从音乐的角度来评价这一段形容,但是我们在朗诵这一段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

【我们不知道琵琶女的琵琶弹得到底如何,可我们能看到白居易描写的功力是很强的,就拿中间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几句就能听出其中的一些起伏,“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高中的时候默写都不知道考过多少次,简直是不明觉厉。】

听到这番评价,众人竟有些分不清幕中女子到底是在认真评价还是只是在调侃。

而且她说的话,众人有些听不明白,高中默写?不明觉厉?

不过,她的态度大家还是看懂了,这是在夸赞没错了。

【琵琶弹了,接下来女子才开始讲述她的经历,这第三个部分其实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部分,琵琶女的前后期的经历,“自言本是京城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那个时候风华正茂,又有才情,过着醉生梦死的看似幸福的生活,然而没有什么是可以永久的。】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隔着时空与这女子产生了共鸣。

平日里他已经将他的情绪隐藏起来了。

可是这时候听到幕中女子说这些,他忍不住去想。

他也想遇到这样一位女子,有着与自己共同忧愁的女子,能为自己奏响乡音的女子。

【人更不可能青春永驻,“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女子年纪大了,风月场所吃的就是青春饭啊,她也是“门前冷漠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原以为嫁了人能有平凡人的生活了吧,谁知道“商人重利轻别离……”说多了都是泪,每每只能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某风月场所内。

许多女子对巨幕的出现都是十分激动的。

她们在这地方一辈子,能为他们说话的寥寥无几。

虽然这幕中女子也没有把她们单拎出来说,但是她们就是有那样的预感,幕中女子是没有看不起她们的,也是把她们看作正常的女子的。

她们看着光鲜亮丽,无数人追捧。

然而世人与她们都心知肚明,她们是最低等最受人轻贱的。

到了年老色衰时,能嫁为人妇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若只是成为一个妾,那恐怕更是难做。

【接下来的一个部分主要讲诗人是如何找到共鸣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本来听到琵琶曲就已经很伤感了,再听这一番话不觉感同身受,而后他便发出了那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们都说不明白这两句诗到底哪里好。

可是只要将之代入到白居易与琵琶女相逢的场景,众人就十分感动。

倒是那些风月场所的女子明白。

她们在这样的地方,不知听过多少男人的甜言蜜语。

可是有多少人是真正懂她们的?更别说是与她们感同身受了。

这白居易,哪怕说的只是唬人的话,也能让她们欢喜很久。

【“我”跟你啊,是一样的啊,“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这说得有点惨了,接下来他又把话题拉回到了音乐上,“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听到你这音乐,简直像是久旱逢甘霖啊!】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