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这些象征着富贵荣宠的首饰被丢弃,意味着这位被深深宠爱的女子的落幕,而这些东西越是珍贵,就越显得现在的杨贵妃的结局凄凉,“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里的李隆基确实算是受人胁迫无可奈何,若是他不同意,恐怕那些禁军会强行让他同意,虽说不至于直接把他和杨玉环一起留在此处,但少不得伤了碰了晕厥了。】
这是自然,众人无不赞同。
此时肯定是不能动李隆基的。
若李隆基死了,李亨如何能堵住悠悠众口名正言顺地登基?
他都敢动李隆基,那些李隆基身边的老人岂会让太子安安稳稳地坐上皇位,届时势必引起极大地骚乱。
如此行事是对的。
【“黄埃散漫风萧索……夜雨闻铃肠断声。”在行宫的那段时间,唐玄宗心中便时常念着自己这妃子,焦心灼灼,很快局势回转,众人重返长安,“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路过马嵬坡,再想起当时的事情,仍旧心伤不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很快二字说得轻松,然而即便是平头百姓也能明白当时李隆基的处境。
与他而言一切都结束了。
自己的宠妃没了,自己曾经所拥有的一切都没了。
时间再短,可再回到那宫墙内时一切都变了。
【看到这些,依我个人来看,李隆基这一路想得最多的肯定不是杨玉环,哪怕是杨玉环在世恐怕她也不能信李隆基心中只想着自己。】
【对于男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尤其是像他这种身居高位的男人,一来是他手中的权力,二来是他的面子,而杨玉环的死也代表了李隆基这两样最重要的东西的丢失,即便回到长安也无法改变。“……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回去之后,物依旧,人已非,而他自己的权力与脸面也什么都没了,“……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话男人们就不爱听了,此女说话为何如此难听?
什么叫对男人来说?
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却总觉得她的话中有些讽刺。
男人爱权力那能叫爱权力吗?那叫志向远大!
而且是人就要面子,有什么问题?
李隆基本就是被这杨玉环拖累的,难道还要同这样的女子一起去死吗?
冠冕堂皇的话谁都会说,但是众人心中都清楚,设身处地地想,若他们到了那境地,他们也会像李隆基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
即便知道有些不近人情,却也无法抵抗内心的欲望。
【“春风桃李花开日……魂魄不曾来入梦。”这后面的一长段,写的就是李隆基凄凉的晚年,还是那句话,跟杨玉环有多大的关系那不见得,但杨玉环的离去也是象征着李隆基的凄凉的,不过如果咱们在读的时候不想那么多,看到诗中的草木楼阁,那句句看到的都应是李隆基对杨玉环的不舍与眷恋。】
【这个时候就要看大家怎么理解了,我以为这首诗并非一首简单的爱情诗,所以在我看来,白居易是很高明的,他看似表面写的都是杨玉环和唐玄宗的爱情,但是内里却表现了一代帝王的落幕,两者所展现出来的心酸程度肯定不同,但失去权力的心酸放到爱情之上,便显得这原本脆弱的爱情颇有些惊天地、泣鬼神了。】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仔细想着,其实每每作诗作文,想得也不是那么多。
但很多时候心中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
每一首诗不可能只简单地表达一种感情,起初是想写两人的感情还是写那段凄惨的历史似乎也并非那般重要,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人们在读到这些作品时理解到了什么。
如今看来,后世远比他想象的理解得更加深刻,这足够了。
【前面两大段写实,后面便转向虚幻,满带浪漫主义,得知李隆基思念杨玉环,于是便有一个道士帮他寻找,“……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这些就是寻找的过程,经过上天入地,终于在海上遇到一座仙山,“……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杨玉环的小字就是太真。】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杨玉环没死而去了日本的缘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经历过这一遭,杨玉环才不相信他会那般耗费精神地为自己谋划。
他为了自己的快活,或许可以变着法地去做,但若这事情影响了他的江山和性命,他才不会瞧自己一眼。
待自己死后那半分的伤心又有何意义?
【直到这里其实才真正像是一首爱情诗,但还要接着往下看,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此处与其说是想象,不如说这是李隆基的一场梦,李隆基在思念杨玉环的同时,杨玉环也思念着他,“……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两人好不容易得以重逢,再次相见,衣袂飘舞间,仿佛回到当年表演霓裳羽衣舞的时候,“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