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装作不在意地坐在那处,表情肃然。
【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开始,一直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大段说的就是杨玉环进宫之后受宠,而李隆基沉迷声色,此后又写杨玉环如何受宠,家族如何因此而得势,导致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情况。】
众人惊讶。
竟有这般效果吗?
如今谁家不想生个男孩子,竟因为一个受宠的妃子就改变了大家的心意,这实在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那得是有多受宠啊!
然而只有那些平日里擅诗书,擅论说的文人们才明白这诗句的高明之处。
事实不一定是事实,但接近事实便可被人认为是事实,重点是要让看的人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这便是幕中女子曾经说过的白居易的“为君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大概从父系社会开始就有了,但是真正开始明显是在周朝,孔子创立儒家,提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到了秦朝时期国家用法治替礼治,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在立法中有许多男女平等的条例,但是后来经历汉朝,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三纲五常”的思想就开始深入人心,尤其是其中一条“夫为妇纲”就是典型的代表,此后这样的思想有波动也有少数人的反抗,但是基本上是持续了两千年难以动摇。】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似乎有点懂了幕中女子的意思,她似乎并不是在反对儒家。
她是站在女子的角度在反对其中的一些思想。
但三纲五常有何不妥吗?那不是能让家庭更加和睦的一些规矩吗?
女子能说出什么新花样来?
若是生而为人皆平等,那便无奴无婢,那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与那些粗枝大叶的贩夫走卒又有何区别?
他心中微微动摇的想法很快就被自己给纠正回来了。
【所以白居易写出这样的话,其实是在讽刺,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是真觉得生女比生男好,反而觉得生男就是更好,可是问题就在于生了男子想要做官要经过重重考验,而后进入官场没有背景还要百般蹉跎,但是如果生了一个像杨玉环这样的女子,那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吗?这样的现象他认同吗?显然不认同。】
白居易微微颔首。
他确实不能认同。
本来设立科举就是能让众人都有机会。
那些人仗着他人势力入朝廷捣乱已经是难以原谅的了,更何况还是借一个女子的势。
若说这女子就治世之才那还好说,可偏偏她是个祸乱朝纲的,这换作谁谁能认同呢?
【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刘琳有诗《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主要写秦末统治者征百姓修长城的事情,揭露那个时期沉重的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而那时期,国家所征的农民多是男人,只有男人不够了才会用到女人,这是因为他们怜惜女子吗?那肯定不是,至少像修长城这样的体力劳动,那还是男子力气更够用。】
【在《饮马长城窟行》中,他写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生了男孩就不要养了,生了女孩用肉养,为什么呢?这男孩生了,到了一定的年纪还不是服役去了,而且是十分沉重的不顾人死活的徭役。】
幕中女子说着还放出了一张图画,画中许多人在扛着巨大的石头,其旁还有手持鞭子的士兵在怒斥那些农民。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不顾人死活?
这肯定是他那个不孝子干的吧!
嬴政虽招人修筑长城以防御为敌,可从未让人不顾死活的干。
应该……不会是他的问题吧?
他心中多少有些怀疑,并不能完全脱离干系。
只在心中打算晚点派人去查探一番。
不过,若是晚点,恐怕会被有心之人蒙蔽吧。
他看向一旁的蒙毅,对方微微颔首,倏地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出大殿去了。
【后来到了西汉时期,《史记》中有《卫皇后歌》,“生男不见喜,生女不见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这儿说的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青的姐姐,霍去病的姨妈,当时他们一家也算是权倾天下,然后这句话我觉得本意不是讽刺重男轻女的思想吧,那时候如果有那么进步的思想,那封建社会都不一定能持续那么多年,不过当时的情况还不一样,卫家的权势是很大,但也并非全是卫子夫的功劳,跟后来杨贵妃还是不一样的,卫青和霍去病的功绩那谁也没办法否定,但很明显,白居易的这句话是受到了此句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