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难道才情不足?
不足以让幕中女子解说一番?
与他同样想法的还有清朝乾隆皇帝。
自己一生写诗无数,就算不是首首精品也该能轮得上号才是,为何都不谈他一下?
“幸好啊。”和坤叹息道。
当初和坤被抄家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许多人都以为和坤这次彻底地栽了,毕竟他贪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众人都知道,可却也都拿他没什么办法。
但这光天化日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皇上总不能再包庇他。
谁知皇上还真就包庇了,只说和坤精通生意之道,赚了这许多的银两,但此才能未用在政事上,未让国库充盈,户部还整日叫穷,于是便罚了他许多,算是大出血,这才勉强堵住了悠悠众口。
什么是真相,上头那位承认的,那才叫真相。
谁让和坤能赚钱还能讨皇上欢心呢?
乾隆冷冷地瞥了他一眼,态度比之从前其实也并非没有变化,更何况和坤这一句幸好说得不妥,他以为众人都是聋子吗?
果不其然,皇上也听到了,问他道:“何幸之有啊?”
“回皇上的话,依皇上文才不管是谁来说那都应当予以称赞,但这幕中女子谈论的乃是悲情文人,不谈皇上,那说明皇上洪福齐天,这还不是幸事吗?”
乾隆方才回过神来。
先时他只觉幕中女子似乎有些看不起他,还当自己的文才真入不了幕中女子的眼。
如今倒是让他放了心,正如太史公于《高祖本纪》贬项羽,在《项羽本纪》贬刘邦一样,那她说到那些悲情文人不夸赞自己也是正常之举吧。
自己还何苦去与那亡国的南唐后主相比呢?
当真胡涂了。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评价花间词贵重不适用,宋词适用但质量却不行,而李煜“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今天的主角李煜。】
此话让许许多多地宋朝文人不服。
这李清照、苏轼、辛弃疾,哪个不行?
质量不行也是能随意评判的?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此话有失偏颇吧?”李清照说道。
她倒也不是说自己的就最好,听了幕中女子的讲解,她也承认了苏轼词的价值。
李清照当然清楚苏轼的文采,只是那与她所坚持的东西相悖罢了。
但现在她清楚了,相悖又如何,他写得好,所表达的思想深刻,即便是自己不喜的,他也能是好词。
自己不是最权威的词论评作者,但李清照还是坚持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他人也别想影响她的评价。
对于这什么纳兰性德的评价她不能茍同。
或许李煜的词在表情达意上字字使人泣血,可若要说就能越过所有宋词,她不能认同。
即便是比上她先时不认同的苏东坡词,这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说李煜的话,我们还得稍稍了解一下南唐,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天下大乱,当时许多势力都自立为王,杨吴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一个叫徐温的大臣把持着,后来徐温的养子徐知诰继承了他的位置,后接受杨吴君主的禅让,国号为“齐”,史称“徐齐”。】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的表情很难看。
但并非因为唐朝末年的说法,因为这事情实在算得上是老生常谈了。
他如今静下心来考虑的是导致这个局面发生的原因,不是简单地由李隆基时安史之乱造成的原因,而是事件发生的源头。
李世民当然不觉得自己就可以轻易地改变,但事在人为,总得试试。
【这个徐知诰原本并不姓徐而是姓李,徐知诰是他认徐温做养父后改的名字,所以在称帝后的第二年,他改回自己的姓,名李昪,对外宣称自己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具体是不是我们也不清楚。】
唐,元和年间。
众人无言,建王的世孙?
定是胡言吧,这后世之人还真是……
然而思及此,众人才猛地反应过来。
这李昪是不是建王的世孙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提到的人是建王。
也就是说大唐距离灭亡真的就不远了,就在他们的跟前了!
这段时间积攒起来的不安在这一瞬间爆发,让所有人都开始心慌起来。
【从古至今有很多这样的操作,因为他们想要让自己登上皇位的理由更加充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那刘备不就是这般的吗?”有人小声叨叨。
刘备自称汉室宗亲,不也是为了能够顺理成章地称帝吗?
“那能一样吗?他本就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