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344)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除非彻头彻尾地改变!

第120章

辛弃疾

【虽然南宋朝廷对于北伐之事毫无热情,但是却很欣赏辛弃疾的才能,他本是英勇抗敌在前,而后在《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中的观点更是为他添色,于是公元1168年,干道四年,辛弃疾担任建康府通判,通判这个职位在宋朝还是很不错的,有实权,管各项事务,而且有监察官吏之权。】

这样一个官职已经能让足够多壮志难酬的文人心生羡慕了,不论唐宋。

可是他们也很清楚辛弃疾算是生不逢时。

他想要的,与他们想要的是不同的。

而且在他所处的那个时期,只有这样一个拥有实权的官职也是不够的。

国家危亡之际,如若不解决这个最紧要的问题,他就是做了帝王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然而辛弃疾志不在此,他想要的就是征战沙场,收复北方。】

【在这里他写了两首登建康赏心亭,一首是我们熟知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不过也有说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任东安抚司参议官的时候写的,这不是很重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赏心亭就在今天的南京,是一处历史名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头描写整体环境,楚天其实是指的古楚国的天空,后来泛指长江以南的天空,同一片天空下,抬眼望去,皆是一片凄清秋景,水流远去,飘到远方,与天汇合在一起。这风景应该还是很美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两句,读起来竟有一种凄凉悲壮之感,跟我读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感觉是差不太多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早年读过不少的书,苏轼的诗词他自然也是读过不少的。

苏东坡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也十分认同这个观点。

然而若真是十分喜欢的作品,读得多了就难以避免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带了那样的味道。

所以幕中女子说他二人的词读起来感觉差不多也不算错。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就是指的远山,而且还是那种陡峭的小山崖。韩愈和孟郊有《城南联句》,其中提到,“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后来“寸碧遥岑”就用来表示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翠小山。】

唐,元和年间。

孟郊是韩愈的好友,他们两人的年纪虽然差得有些多,但是却总有许多可以说的话题。

然而……

韩愈想起自己曾经酒后写过的一首诗《醉留东野》。

那时候他常常读李白、杜甫的诗,总是感叹他二人不能时常在一处,一生就只仅仅见过几次面。

可是他和孟郊又何尝不是呢?

不过两人还能留下这样有趣的诗,也算是不错的。

【说起联句,这是一种比较创新式的诗歌创作方法,就是你一句我一句合作而成的作品,其实这种作品更多的是互动性与娱乐性,想要真正创作出一篇神作几乎是不大可能的。】

韩愈颔首缄默,这首诗确实算不得神作。

不是他与孟郊的水平太差,也不是两人之间无契合,只是诗仙李白尚且不能首首称神,更何况是他们。

而且这首诗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这是他与孟郊同作,之于他二人来说,这就是一手好诗。

大抵幕中女子还太年轻,不懂此中感情。

【说起创作,那还是得流畅,若是失去了流畅,创作就很难成功,但是若是抛开这个目的去进行联句创作却能有不少的收获,这种创作很适合那些常有佳句而难有佳篇的苦吟派,例如孟郊这样的苦吟派,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创作中激发自己的潜力与想象力,让作品更加鲜活,若是大家遇到创作瓶颈,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韩愈觉得孟郊也并非无佳作的。

他觉得孟郊的《游子吟》就是极好的,而且孟郊的许多诗甚至能越魏晋。

但他倒也不认为幕中女子有哪错了。

毕竟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是她不能理解孟郊。

【我们理解的时候换一下顺序,抬眼望去,那些像碧玉发簪和那海螺状的发髻的山像是在述说忧愁恨意。韩愈有诗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比喻句,但很形象,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就是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bushi),只是很多时候好的作品中不一定都非得是精雕细琢的句子,你就随便去拿一本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来看看,基本上都是相对通俗的,而我们有时候读到古典文学觉得人家文绉绉,其实像《红楼梦》那些已经是当时的通俗语言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