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陶渊明先时还在想这女子是在何时用自己的句子自号的,原来是在这闲适之时,那倒还算不错。
经过这些日子,陶渊明留下的遗憾已经慢慢消散了。
东边不亮西边亮,他虽未能在仕途上大展拳脚,但正如那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诗文能为后世带来价值,这足以令他欢喜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近来赵明诚去寻了许多的金石刻词。
李清照在婚后也慢慢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兴趣。
他们在这青州没太多的趣事,研究这前朝的金石刻辞算是一件。
想想这样的生活,李清照什么气也没了,等这次巨幕过后好好与他说说,若是他因为自己的原因纳妾,那自己改改,若是他的错……
李清照默了半晌,还是打算要跟他说清楚,毕竟是要过一生的人,这些事可不能强行忍着。
第107章
李清照
【李清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运的,她嫁给赵明诚不仅是门当户对,而且还是志趣相投,赵明诚创作《金石录》,李清照就在一旁协助,而李清照爱诗词,赵明诚也是喜欢的,那段时间,两人可谓是琴瑟和鸣。】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琴瑟和鸣便琴瑟和鸣,为何要添一句那段时间呢?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运的,难道还有不幸的时候?
想要门当户对对于他们这样的人家来说并不难,门不当户不对才会受人诟病。
但是两人志趣相投,那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啊!
【然而,这个金石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些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算是古董了,找这些东西肯定要花不少的钱,但是李清照二人的生活并不富裕,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赵、李族寒,素贫俭。”虽然他们两人的父亲都曾任高官,但他们在财物方面并不宽松,这从侧面说明李格非和赵挺之或许还算比较清廉的好官吧,但事实上历来对李格非的评论倒是没什么争议,只是有人说赵挺之是小人,有人说赵挺之是正直的官员,这是有争议的,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党派之争,才会出现不同的评价。】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与赵挺之的关系一向不睦,他想起了自己对赵挺之的评价。
“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
如今再想起以前的那些矛盾,苏轼也只能是扯着唇角笑笑。
争来争去一生就这么过去了,他们这是何必呢?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说到这些,赵明诚面色自然不愉,试想谁会想听到旁人如此编排自己的父亲?
但他也知道,对于父亲不好的评价很多都是来自另一派的人,他也很痛恨这党派之争,若是没有这些,父亲与岳父的关系不至于对立,他与李清照的日子也不知能比这好多少。
【李清照两人生活节俭这点倒是没什么争议的,可能他们应付日常生活没啥问题,但是要买些金石刻辞那就有点拮据了,不过这时候的两人不在乎这些,穷并快乐着。】
经过刚才那一番评价,两人都没心思再说什么。
不过幕中女子所评价的两人的生活倒是真的。
但这都是他们自愿的,有时候生活富足不如心中满足。
他醉心于此,李清照也是喜欢的,说起来,能娶李清照为妻,也算是他的幸运。
【除了帮赵明诚创作《金石录》,李清照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主业,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她的这一篇“怼天怼地”的《词论》,《词论》篇幅虽然不长,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
主业?
这词对李清照来说还有些新奇,让她一下没注意到“怼天怼地”。
这样说还真是有些抬举她了,从唐至今,多少词人,她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但若对于她来说,称之“主业”也不为过。
虽知怼字含义恐怕不怎么好,但李清照思考片刻后仍旧觉得幕中女子并不是在说自己的不是。
【首先她用一小段讲解词的渊源,那些曲子流行于唐代,是因为一个唱歌很好听的人,叫李八宝,这个人并不怎么出名,只在《国史补》中有记载,她还说在唐朝就有了《菩萨蛮》、《浣溪沙》这些词曲,曲子多到不胜枚举。】
【后来到了五代时期,四处陷入纷乱之中,所以这种曲子就很少有人唱了,像南唐李璟和冯延巳偶尔有些作品,比如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样的名句,而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中也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样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