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喜欢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子呢?
赵明诚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他自己也常写诗,可在李清照面前也只能自愧不如。
这样的李清照,还好是嫁给了自己。
【而放眼整首词,我们又能看到一些比较新的东西,《如梦令》作为一首小令,字数少,写的东西也不多,但李清照的这首词却十分有画面感,整首词运用一种电影式的写作,分为了几个镜头,李清照半醉的样子,李清照询问侍女,打帘的侍女回话,院中海棠如今的真实情况……其中有景有对话,仿佛场景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电影,众人不大明白。
但确实早在一听到李清照这诗句就仿佛能看到那些场景似的。
女子在先前说李白等人时,也夸过这样的句子。
这样情随景动的诗句才是最好的。
【这样的作品确实是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写不出来的,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写诗填词被赋予了许多的功能,如求谒,诗词中掺杂了太多的东西之后就容易变味,所以像李清照这种清新的词反而显得更加珍贵。】
许多文人突然就被击中了痛楚。
他们写不出来这样清新的词句,难道就是因为他们总要求谒应制一类的作品?
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不过是身不由己罢了。
很多时候他们其实也在想,若是自己是个女儿身,整日立于闺阁,是不是就没了这如此多的烦恼,也不必为生计而烦忧,自有男人们在外顶着。
可仔细一想,连出门都被束缚,还是忙把这样的心思给收了回去。
第99章
李清照
【其实许多文人对李清照的评价略有偏颇,李清照并非只会写一些闺怨之作,对于国家大事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已经重用岳飞的赵构觉得一切都顺利起来。
毕竟幕中女子除了岳飞之事都没再提到过他,他跟其他人的想法不一样,他觉得没提到自己反而是个好消息。
若是能有秦皇汉武那样的称赞当然好,可显然自己没有,便也不用强求太多。
至少他在后世是南宋开国皇帝,这等称呼已然不错了。
听了幕中女子的话,他不由得感叹,“所幸此女并没有进宫。”
他是知道李清照的,确实是才女。
若是她进了宫,在后宫惹出些乱子怕是难以平息。
莫想重用此女之事了。
【说起这个又要从安史之乱说起了,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自范阳起兵,安史之乱,此次反叛来势汹汹,打了唐王朝一个措手不及,不久后洛阳失守,第二年长安失守,直到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才又收了回来。】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近来遇到了不少嚼舌头根子的奴才。
一开始气得不行,可久而久之却发现有些奴才就是拿他的事自己充脸子,他也不责怪他们,只是轻咳两声 盯着那些奴才看几眼,对方自然就唯唯诺诺地话都不敢说了,甚至还有人被吓尿了裤子。
自从看到那场景,李隆基对这点事完全失去了兴趣,他越活越回去了,居然以此为乐。
然而把这乐子丢掉之后,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再听到此类事情已经可以完全不在意了。
若是不是怕宫内变得乌烟瘴气,他都懒得管。
故而听到幕中女子再说起这些话,已经完全没了什么反应。
该做的他都做了。
虽然事情还没完全解决,但都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在发展,这就行了。
【对于安史之乱,许多文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的时候,唐代学者元结写了一篇《大唐中兴颂》以歌颂大唐中兴。】
【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是很出名,真正出名的是颜真卿刻在祁阳浯溪悬崖上的作品,因为有了颜真卿的石刻,这篇文就被许多文人注意到了。】
自从上次被幕中女子提及,颜真卿写字便更加勤奋。
果然,没过多久,圣人的召令就来了,召他入长安定是有不错的待遇。
他得多谢这巨幕。
而幕中女子这话,也是在夸自己吧。
因自己而使文章有名,听起来挺不错。
【后来到了北宋时期,张耒为这碑文写了一首《读中兴颂碑》,在这首诗中,他并不像元结一样赞颂唐玄宗父子的功绩,而是夸赞当时为收复两京而立下赫赫战功的郭子仪,但是他真正表达的是对自己的仕途不顺的感慨。】
李隆基已经给郭子仪以及幕中女子所提及的一些功臣加官进爵。
这其中也有为李亨求情的,还不少,他一概没理。
李隆基一向没把太子放在心上,当然了该有的教导也没少,只是没想到他背着自己倒也干了不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