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261)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其他的一切都被他抛开了,那些鸟儿那些云是真的都不在了吗?是真的周围除了敬亭山就没其他的了吗?肯定也不是啊。可是他这么说也有他的道理。】

【他感觉一切的人都与他不在一处,所有的人都厌恶他,除了敬亭山。那些云,那些飞鸟,就像是那些人一样,而敬亭山,可能就是他的元丹丘,是他的孟夫子,是他的贺监,是一切可以理解他的人。】

那他一定是李白的敬亭山,陶渊明想。

只可惜他与李白相隔那么多年,只怕李白永远也不会知道有他这么一座敬亭山。

而自己也没有这样的一座山。

不过陶渊明认为,李白应该也是理解他的,不然也不会化用他的诗句。

这种时空相隔却彼此能理解对方的感觉让陶渊明也忍不住地心情激荡起来。

【咱们说到这里也不用再多说,大家也应该明白了他其中所表达的感情。】

【那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寂寥,但他的心中不是全然都是绝望,他还有敬亭山。】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从不怕孤独,但他也恐惧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这些年,他也隐隐发现了这一点。

理解他的人就那么几个,而他们也都一个个地离他而去。

他终将孤独一人。

如今看来,真正能倾诉他的想法的是他手中的纸和笔,他将自己的想法注入诗中,有无数地后世之人能明白他。

即便他们并不能改变什么。

【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则是一首饯别抒怀之神作。】

神作。

众人都已经记不得李白有多少作品被女子如此夸赞了。

【谢眺楼在安徽,是当初谢眺做宣城太守的时候修建的一栋楼,谢眺是谢灵运的侄子,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文人。李白不止一次去过安徽,到这谢眺楼也不止一次,这首诗是他在这儿饯别他的叔叔李云时所写的一首诗,这个叔叔不一定就是真的叔叔,就像之前我们提到的李良不一定是他的侄子一样。而标题中的校书是当时的一个官职。】

官职。

这不会又是李白想要搭谁的关系进入朝堂的诗吧?

众人都有些不想看了,他们已经不想看到李白失望了。

但要说完全不想看李白的诗句那也是没有的,李白在苦闷时写的那些充满幻想与豪情的诗句是他们无论如何都看不腻的。

干谒就算了吧。

东晋。

谢灵运对自己这个侄子感兴趣了。

李白如此推崇的人,其作品像李白诗风的人,是自己的侄子。

可他还不知自己哪里来的这个侄子。

若是能叫自己教导教导应当能有功业大成之感。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看这一首诗,又是直抒胸臆。弃我去者,就是弃我而去的无数个昨日。不可留,时光不会停止,会一直走下去,不会因为人的任何行为而停留,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

陶渊明无不认同。

所以说啊,就是应当顺其自然。

明知留不住为何要留?

那不是徒增烦忧?

届时“乱我心者”的就不是其他而是自己了。

【今日之日,不断到来的今日,是相对于昨日来说的今日,然而其实昨日,也是昨日的今日,只有那些真正美好的回忆,可能才算是真正的昨日,而不管今日昨日,除了那些回不去的无法停留的美好的日子,李白的每一天都有着诸多烦忧。】

昨日、今日、今日、昨日……

众人都被这几个词语给绕昏头了。

但有一点众人是听明白了,李白此时有着诸多的烦忧。

只怕他没在 大明宫内就会有这样的烦忧吧。

在圣人身边他也没能忘忧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想了一下自己同李十二白相处的那段时日,似乎正如女子所言。

他的每一天都诸多烦忧。

其实在巨幕出现之前杜甫还未能看得透彻,他想这世界上怎么会有李白那般乐观豪迈之人?

岂不知都是自己看走了眼,思及此不自觉地就惭愧起来。

【这短短几句就强烈地表达了李白的忧愤,我们看过他的生平,一路走过来,可能能够理解他的忧愤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是如果仅凭前面几句是看不出来的,他接下来就该说说原因了吧。然而,李白却并没有这么做,他话锋一转,苦闷的情绪陡然消散,“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抬眼一望,长风万里将秋雁送到了此处,看着美景,就让我们在这高楼之上畅饮吧。】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感叹,这才是李白啊。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