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213)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只可惜,这时候的李白跟他之前一样,什么都不知道。

陶渊明不得不承认,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到这处来的原因正是因为听幕中女子说了自己未来的事情。

若是李白能得知自己的后果就好了。

那也就不必为不成之事而继续蹉跎了。

【管晏,指的是管子、晏婴谈论的道理。谈论称霸天下的道路,谋求成就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发挥自己的才能,愿做宰相一般的人物,使天下安定,四海升平。】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功成身退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我”就和范蠡、张良一样,漫游、隐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风雨初歇,火焰烤得李白有点发热。

从现如今这个情况来看,他当初的那个愿望应当还能实现。

或许杜二甫能比他更受重视一些,但这不重要了,若他二人能一起共事,或可更好。

或许女子还会提到更多文人,届时,该是何等的盛世?

【带着这样的理想,李白继续漫游。】

【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准备去扬州,也就是广陵,李白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惜别好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曾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说道:“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游名山的那些年,他不知认识了多少的好友,写下了多少的赠别诗,而这首诗意十足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其中翘楚。】

李隆基眉心突突地跳,他感觉女子会说到孟浩然,而且孟浩然应当也是悲情文人之一。

孟浩然 没能入朝为官,其中有自己的原因,但是李隆基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他自己没能入仕,还以“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来埋怨自己,有些文人,就是爱惹人不愉。

但李白这诗意境深远,写的是真不错。

【烟花是指的春天薄雾蔼蔼,柳絮如烟,花朵簇簇的景象,孟浩然在这样的春天西辞往扬州行去。孤帆消失在水天相接处,只剩下了滚滚长江水。】

【景中见情,李白全诗没有提不舍,却将惜别不舍的情绪全部投注到了风景之中,寓情于景,情深意永。】

说起孟浩然,李白心中总忍不住惋惜。

他是真将孟浩然作为好友的,可孟浩然却那么早就去了,哪怕是能看到这巨幕也好啊。

公元712年,景云二年。

鹿门山。

二十四岁的孟浩然和好友一起在此处隐居一年了。

他日后竟会有如此高才的好友,想来此生定能精彩绝伦。

好友下月便要下山应考,自己也是时候出去闯闯了。

【李白对孟浩然感情深厚,写了许多有关孟浩然的诗,孟浩然之于李白,就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赠孟浩然、寄孟浩然、送孟浩然、怀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67章

李白(捉虫)

【李白写的有关孟浩然的诗中《赠孟浩然》是最经典的一首】

【“吾爱孟夫子”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是对孟浩然的一种尊敬,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感情。这首诗是写在李白去探望孟浩然,但恰逢孟浩然出游,所以两人并没能遇见的时候。】

【李白写过这么多的赠答诗,但是像这首诗中如此直白地表白却是极少,说明他对孟浩然的感情真的挺深,这是为什么呢?李白开始夸赞孟浩然,“风流天下闻”,其风度儒雅潇洒天下闻名。】

公元712年,景云二年。

“浩然,巨幕又提你了!”张子容冲到孟浩然门前。

先时孟浩然就屡被提及,让两人看书学诗都更积极了些。

没想到这次幕中女子提到孟浩然是旁人对孟浩然的夸赞,而且还是被后世称为诗仙的人的夸赞。

“天下闻名!”

孟浩然也挺想知道自己是如何天下闻的,他当真有如此名气?

会不会是夸大之语?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在年轻时候摒弃入仕做官,老来隐居山林。这两句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

“概括了你的一生,何意?”张子容问,“说反了?”

孟浩然也不解,明明他此时才是隐居,而且正准备外出寻求入仕机会。

但女子肯定没有解释错,李白写错了?

还是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误传现象?

他心中涌现不安,再一看下一句,显然没错。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常常在夜晚对月醉饮,不事君王只迷恋风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这高山般的品格让人如何仰望呢?只能在这处冲着他的高尚品格作揖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