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首都差不多啊。
除了此中描写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所表达的感情都是差不多的。
也难怪女子会放在一处说了。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只今惟有”四个字,让两首诗的萧瑟之感更加浓烈。】
【但不同的是,《越中览古》主要讲了前尘的辉煌,只在最后写下“鹧鸪飞”之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苏台览古》重写如今荒凉,望今思古,那种感觉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放在一起体会。】
【咏史诗在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怀古伤今,李白其实也是如此,他还写了一首古诗《乌栖曲》讽刺唐玄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
讽刺他?
那个时候就开始讽刺他了?
李隆基最近看了许多记载下来的幕中女子提到过的讽刺自己的诗,他已经麻木了。
罪己诏都发了,他还害怕这几句讽刺?
可问题是这时候自己做了什么?
那么早就有人讽刺自己了?
自己若是早点察觉就不会有后面的那些事情了吧。
【乌栖曲本来是乐府歌辞清商曲辞的曲目,大多歌咏艳情,但是李白转而讽刺宫廷奢靡,在句式上也将四句写成了七句,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早在曹操时,就已经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影响了许多的人,我们很难说李白没有受其影响。】
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已经不是很新的写作方式了。
李白这也不算写时事,他以为古诗含古韵,用以描写那些古迹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至于改艳情写讽刺,他本来也没什么艳情可写。
李白只叹自己当时讽刺得太委婉了,面对圣人若有面对李邕那般狂傲,说不一定能早日让圣人知道他自己的过错。
就算自己英勇就义,那也不枉此生。
【这首诗咱们看一下,“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日暮乌栖之时,吴王宫里宴饮开始了。“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才开始不久,太阳就要下山了。“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的刻度也随之上升,吴王起身看那坠落江上的秋月。是何等的快乐啊!“东方渐高奈乐何!””只可惜东方渐晓,宴饮该结束了!】
李隆基这些年过得仿佛就是这样的日子。
有时晚上宴饮欢快,第二日错过时辰便连早朝都不想去。
欢乐为何不能永远继续,这是连吴王夫差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啊。
若女子不说,他根本不可能想到这首诗是讽刺自己的,这李白倒也识时务。
但这时候识时务有何用?
不如直接写出那“一骑红尘妃子笑”之语,那他定能知道。
可仔细一想,若是在巨幕出现之前,李白敢直接这样写他,他就能直接将李白下狱。
【这里李白写的倒也还是宫廷奢靡,但又不同,宫廷宴饮本该是欢快的热闹的令人兴奋的,但这首诗中李白怎么写的呢?】
【他写乌鸦栖息、写青山衔日、写秋月坠江,却根本没有详写宴饮情况,整个氛围就给人一种日薄西山之感。】
李白竟如此敏锐吗?
李隆基最近精神不济,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许多做法。
早在那时李白就已经预测到后面国将陷入混乱之中了?所以想尽办法来到他的跟前想要力挽狂澜?
想着李白在他跟前的那些日子写的诗句,李隆基陷入沉思。
然而李白并没有那么神,当时他不过怀古有感。
若他真能预料安史之祸,拼死也会劝谏圣人的。
可问题就在于,他那时只是隐隐感觉到与天宝初年的不同,并没有真的看透什么,还只是想着让自己功成名就。
【李白的吴越之游整体来说应该还是比较欢乐的,虽然有些怀古感伤之作,但这时的他还年轻,并没有遭受过太大的挫折,也还未去长安感受那些人情世故,他在这里写了许多酬谢、赠别、宴游诗,比如这首《金陵酒肆留别》。】
说得没错,散金三十万,能不欢乐吗?
整日里都是饮酒赏景,都快让许多天宝年间的人们忘记安史之乱的事情了。
李白的经历与诗句才是他们现在的生活。
至于什么安史之乱,就像是一场噩梦一样,几天过去了,他们的日子还是如同从前,只不过茶余饭后多了一些谈资罢了。
只是圣人都如此重视,安禄山等人被砍头这事情也已经传得到处都是。
就算他们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承认。
要变天了。
【这首诗虽然是语别,但是并没有太多的愁绪,体现了李白的豪放洒脱。】
【“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一句写得很妙,尤其是香一字,不同的人看到会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柳花”,是指柳絮,我个人认为柳絮这种东西的存在就是为鼻炎而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作用,我想古代应该也是,只是他们不知道鼻炎是什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