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不能抛头露面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委实奇怪。
想不明白,屈原也没心思去想那么多。
后世似乎是有很多人都会以那美人香草作诗,杜甫的那首《新婚别》应当也有受自己的影响。
可是屈原现在对于任何一点点夸赞自己的话都不想听了,这对于他而言完全不是什么好事,只会引起大王和太子殿下的忌惮罢了。
然而巨幕并不是他能控制的。
【这首诗跟《新婚别》不同的是,这首诗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
第三人称?
众人之前听女子说第一人称的时候就有些不大明白,但又懂女子所表达的意思。
那这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没有第二人称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国子监。
“肯定有第二人称啊,这很简单,所谓第一那杜甫就是女子,第三就是杜甫看着女子,这第二嘛……”
学子总觉得有,却又迷迷糊糊说不清到底应当是什么。
“反正,应该是有的。”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有一位长相美貌的女子独自居住在寂静的山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她说她本来是个良家女,流落到了这个地方,“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当年关中打仗,她的兄弟都被杀了,“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高官厚禄有什么用,还不是死了连尸骨都不知埋葬在何处。】
【关于这首诗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是寄托有人说是真实的,有人说是有这么一个人艺术加工后写成的这首诗。】
【我个人认为是现实有灵感然后艺术加工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个美女一个人住在山谷里有点不大现实,咔一下成游仙诗了,这就让人想到了桃花源记中那些避秦时乱的村民们。】
这确是事实。
所有人都能想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在那样的世道独居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没再拿这事情说笑,只盯着巨幕看接下来的内容。
武则天终于把一开始的困惑给解开了。
最初提到唐代杜甫时,说的就是此诗表明文人对时局失望。
她想到各种君王昏庸的现象,却没想到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虽然她自己还未造成这样的结果,但这也足够给她警示了。
加上女子先时说的自己的晚年,足以让她重新思考自己今后的作风。
最重要的是,她不想变成李隆基这样遭受骂名的皇帝,她还想成为一个比那些男人皇帝还要厉害的女皇帝。
虽说她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她有信心能将此事解决,不留遗憾,让后世的女子乃至所有人都记住她武曌!
【他又不像白居易写《琵琶行》似的,还在前面写了一篇序来证实自己真见过琵琶女。】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倒是给杜甫提了一个醒。
之前在说到苏轼的时候就说到过序言的问题。
虽然他不怎么爱写,但这是能促进理解的东西,或许写一下也不错。
写一下,到时候等自己头脑不清醒的时候,看到诗还能知道当年写诗时是什么情况。
也不至于把一切都忘了。
唐,元和年间。
《琵琶行》?
这是什么样的一首诗?
白居易没有印象,但听女子语气当是挺多人知晓的。
不过略一想,白居易也明白了,他的诗文这时便出名能很好地传下去当也不难。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世态炎凉,这世间万事万物都变化无常,“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她那丈夫薄情寡义,爱上了更漂亮的妻子,“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合欢花都知道早开夜合,鸳鸯成双成对不独眠,“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可她那丈夫却只看着新人笑,却根本看不见旧人在哭。】
【这里杜甫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很明显了,自古以来弃妇自拟就是常有的题材,所表达的大多都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难得的是杜甫不仅很好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其中,也将女子的凄惨经历给写得感人至深,尤其是那“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这句子直到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用,甚至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这是杜甫的句子。】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
王维 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张九龄。
于圣上而言他不就是旧人吗?
整日里受着李林甫那些人的蛊惑,老师都过世了,只怕圣上也早就将他遗忘,更别替关注到他曾经的悲伤。
也不知圣上如今看到这巨幕是什么样的心情。
李隆基的心情当然不怎么好,他是越来越能体会杜甫的心情了,就从他的这些诗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