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世间的女子若是都如这般善解人意,那许多烦忧的事情就都没了。
李隆基想到他一向放在心尖的可人儿也会想要弄权心中就一阵难受。
是不是每个女人最后都想做武后,她们有那个本事吗?
自己提拔她的哥哥是给她恩宠,真是不识好歹!
【这首诗全篇用女子的口吻讲述了新婚与丈夫离别,但是我们只是一看就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男子写的。】
【在解释之前我们不能否认此诗本意,杜甫借女子表达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的伤害,也表达了人民在面对战争时的那种矛盾心情,他写的是女子其实是写的他自己的内心,他希望战争可以快点结束,希望那些从军的征夫可以早日归来。】
【也正是这种共情,让整首诗都体现了杜甫对于女子的印象,以及封建社会女子自我意识的丧失。】
杜甫这下是真的疑惑了。
他在心中默念了好几遍,实在看不出这首诗有什么问题,甚至觉得写得还不错。
就内容而言,不仅将当时的情况写清楚了,而且此女的形象也是十分鲜明,读了能瞬间让人对她这种精神产生敬意。
可幕中女子似乎是持批评态度的。
女子的自我意识?
似乎于此有关。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的酒醒了些,以往她还未往这些方面想过。
男子借女子之口写的诗……
虽说却有些诗难以入目,可杜甫这首当属上品才是。
她也不太懂女子口中的自我意识是何意?
诗中所写的那些想法难道是谁加诸在新妇身上的?不会吧,说不通。
【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无疑是伟大的,她牺牲了自我的幸福,为守边献出了自己的丈夫,这里的献出不是真的献出,就是心理上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但是我们仔细来看看,她做了哪些事情,在家听父母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嫁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出征她脱衣去妆等丈夫回来。】
【杜甫将她的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那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她温顺体贴,她顾全大局,她忠贞不二,她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女人,是古代男人心中完美的女人。】
【但她想做的是什么呢?她想做的是“誓欲随君去”,但是她这个想法还不算是思想突破,她想去战场想的并不是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而是“随君去”,仅仅只是追随丈夫而已,她在家也不是为着家中做贡献,想要养起这个家,她一个女子怎么行呢?她只能“与君永相望”,而后等君归来。】
【可是女子就真的没有用吗?】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胡说八道!”
武则天大喝一声,吓得一旁一直关注着她反应的杜审言突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跪到地上。
“圣上息怒。”
这幕中女子时常说一些奇怪的话,若是旁的倒也罢了,在圣上面前说这些不是要他死吗?
杜审言倒是一点也不觉得自己的小孙子写的这首诗有什么问题,如此忧国忧民之句世间少有,圣上当夸赞才是。
果不其然,武则天并没有要因此而责怪他的意思,只是淡淡道:“起来吧。”
女子不应该只是追随着男人,她们应当有自己的想法。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原是如此。”李清照喃喃念叨。
过了好半晌她才问,“官人,你觉得此女说得有理吗?”
赵明诚与她对视一眼,说:“解读稍显过度,若是真如她所言,那前朝如此多的大才文人怎么无一人提此意?”
“可此女不同。”李清照很肯定地说道。
人都是在进步的。
这后世之人自然也是,她说的很多话自己岁不能完全认同,但也都觉得有理。
至少今日这诗之解读是说动了自己的。
【“以夫为天”这种说法着实好笑,外面的天是不够亮不够宽敞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像我们如今,女子也可以从军,女子也可以出门赚钱,女子可以随意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
【真正去做了才知道,谁说女子不如男呢?只可惜在畸形的封建社会的那些姑娘们体会不到这样的自由新鲜的空气了。】
轰隆隆,又是一道惊雷炸响在神州大地。
谁说女子不如男?
是啊,到底是谁规定的呢?
生而为人,凭什么男子就更加尊贵,女子就应该是男子的附属物?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坐在上首一言不发,她一脸肃然地盯着巨幕,像是要生生给巨幕盯出一个洞来。
说得没错,女子何以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