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164)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李隆基百感交集。

李亨这个人不傻,可确实无甚大才。

为君者多疑是应该的,对于这一点他不怪李亨,他自己就是太过轻信他人才会有后来的那般下场。

但将叛军置之度外防着自己那他就是愚蠢了。

房管此人能说会道,在礼部做主客郎中挺合适的,力气都用到外人身上去吧。

旁边的小太监们看着先时震怒的圣上这时候却面色淡然竟像是半点没生气似的,然而众人却觉更心惊胆战了。

幸亏这巨幕是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要不然他们的脑袋现在恐怕已经搬家了。

杜甫却不太懂。

如此危难之际,受人挑拨就将忠臣贬谪?

工作态度?不应该啊。

还有,自己作为左拾遗,本职就是谏言却因谏言被贬,这岂不荒唐?

【因为有朋友新任宰相张镐的帮助,杜甫没有因此获罪,而后恪尽职守努力做好一个左拾遗。】

【但是不是所有皇帝都像唐太宗和宋仁宗那样善于纳谏,始终是忠言逆耳,不过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肃宗就有点烦杜甫了,于是准他回家探亲。】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这什么李亨比那李隆基还要废物。

知道夺权却完全不知该如何做皇帝!

就算是将天下夺回来了那又有什么用?

难怪大唐转衰,都是这些人的不作为所致。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幕中女子已经许久没有提到赵祯了,如今一提他还顿了一下。

纳谏,当然是很重要的。

贵为天子,若是连真话都听不了那还做什么天子?

李亨自然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这次的探亲可跟他诗中写的“柴门虽得去”不一样,这个时候肃宗已经疏远他了,但是他辛辛苦苦地来投奔总不好夺了他的官职,于是干脆打发掉,眼不见为净。】

【没办法,杜甫也只好听圣上的回了鄜州,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从前从未看到过的场景,这一次的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的素材。】

【回家之后他感慨万千,写下了《羌村》三首和《北征》等诗作。】

【我们一直说杜甫的诗被称之为诗史,主要是因为他的诗歌当中写了许多的历史事实,其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基本上可以与史相证,而相对于史书来说,诗歌又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所以我们常能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感受到当时的那种氛围。】

【而他的诗歌中的诗史性质导致了他的诗歌与其他唐诗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的一点表现就在于他的具体情境的描写以及生活化的场景的展现。】

【从这几首诗中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样的特点。】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又为自己“诗歌合为事而作”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持。

自古以来,诗就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艺术形式,谁说诗就不能有其他的作用呢?

【《羌村》三首从三个角度写了杜甫回家时的场景,被称为“回家三部曲”,十分真实地展现了战争离乱下的百姓们的真实生活片段。】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写景开头,俊朗高山之间,漫天夕阳铺洒在西边,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在地面。这里的“日脚”就是指的太阳光,古代人把这个光线看作太阳的脚,我觉得应该就是“丁达尔效应”吧。】

女子说完在巨幕上放了几幅图片。

“看啊!祥云瑞霭!难怪说大唐中兴了!”

所有的百姓看到那些巨幕中的场景都激动起来,此乃祥瑞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虽然这祥云是出现在他大唐不错。

可为何这杜甫被遣还乡之后才见到?

难道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还有丁达尔,好生奇怪的称呼。

让众人吵吵嚷嚷的场景对女子来说似乎并没什么稀奇的,她表情都没有半分变化便继续讲后面的诗句了。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千里跋涉终于到了家,结果却看到门庭冷落,只有鸟雀吵嚷不停。以鸟雀的噪,来反衬柴门的荒。】

【家里是不是真没人呢,有人。“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这里就要靠大家想象了,你个死鬼,怎么才回来?等确信是自己的郎君后,妻子才激动地流泪。这里的怪是真的怪吗,那肯定不是,而是对杜甫劫后余生的一种难以置信,后面的流泪也是喜极而泣。】

【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不仅是妻子惊喜,邻居们也是十分地惊讶,“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他们扒在墙头, 不停地感叹,感叹的是什么我们不难猜测,或许是自己的亲人没能回来的怅然,或许是看到杜甫一家团聚的羡慕,又或许是其他的什么情绪。】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