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大人,请听我细细与你说来。】
这两句话说得没什么问题吧?
杜甫在心中暗想。
每个字都是事实,而且面对韦济时,他用的称呼也是十分尊敬的。
未曾体现狂字一说。
长安城内。
李隆基眉头一挑。
又多一个帮手。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我年少的时候就外出游历见过大世面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书数不胜数,写文章时才思泉涌,如有神助。】
【从这几句开始,杜甫的狂傲之气逐渐显现,后两句直到我们现在都还有很多人将之当成人生格言。】
杜甫仍觉还好。
并不算太过夸张。
而且后两句,女子已经夸过两次,她认可,众人认可,这不也正是“下笔有神”之体现?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我的辞赋跟扬雄不相上下,我的诗篇跟曹植的也差不多,“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李邕想和我碰面,王翰也想成为我的邻居。】
【世人看过唐诗都会说李白一句狂字,如今看来,杜甫也不遑多让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跟自己的诗篇差不多?
曹植微微颔首,目前看来这杜甫的才情还是很不错的,女子也极力夸赞。
他不得不承认,能得这样的人欣赏,他心中确实欢欣,想要多看看杜甫的诗。
每次女子说到一人,他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屈原的忠君爱国、苏轼的豁达胸襟、陶渊明的不为米折腰,只是不知这杜甫又能教会他些什么?
看过这些人的人生,仿佛走过一生又一生。
他自己的内心也似乎慢慢平静了下来,再不像当初那般浮躁。
【扬雄,汉赋四大家之一;曹植,才高八斗;李邕,当时文豪;王翰,写下“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就这么一说,我们就能看出杜甫到底有多狂了。】
曹操大赞,“王翰此诗句,甚好!”
他其实那一刻就想起了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句,意思虽不同,情却相似。
曹操历来信成王败寇一说。
虽不觉得子建未能成事有何可惜,但他却也希望 他不要就此堕落,或文或武,以子建之才总能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更狂的还在后头。】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我自以为自己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出众的人,一定能很快身居要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我要是辅佐君王,那必定能让君王的功绩胜过尧舜,一定能使整个社会更加淳朴。】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此话确实狂了。
但李隆基也有些为杜甫的才情打动了,心中期盼李林甫一定要将这杜甫找来。
不过……
他开创开元盛世,难道比不上尧舜?
是因为自己晚年做的胡涂事?
现在不还没有到晚年吗,应当一切还来得及才是。
【前面悲愤起句,而后意气风发,然而就如同第一句一样,写这么多其实是为了凸显自己此时的困境。】
【我超牛逼的,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超牛逼?
何意?
这又是女子说出来的新词。
众人不懂,但根据后一句发问,当是一句很厉害的话。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那些希望还是通通落空了,“我”常说这些,但是也没有隐居于世,“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从我第一次参加科举,如今已过去十三年,在长安城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早上叩响富人的门,晚上却依旧只能跟着马儿沾满灰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还吃过别人留下的残羹冷炙,很是凄惨。】
【总之生活不易,杜甫叹气。】
杜甫坐在亭中,亭外的风比方才更大了。
竹叶偏偏掉落,打着旋儿落在水面之上,不太好清理的样子。
他有些疑惑,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会让自己写下如此颓丧之句?
按女子所言,写此诗时当还未到那安史之乱之时才对。
【后面继续深入地解说他的凄惨,机会到了跟前也莫名其妙地悄然溜走了。】
机会,是何机会?
怎会溜走?
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未来不感兴趣。
杜甫也不例外。
若能提前预知,想必可以避免了。
机会来临,他必不可能让其轻易溜走。
第46章
杜甫
【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京考试。】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一直都想这么做以招揽人才,只是还没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