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还没把那四四方方的琉璃楼给看清楚,场景已经没了。
“一键三连哦!”
符号跳出来,许多人像往常一样依旧老实地将三个符号都点了,但是有些人点到投币时突然停止了动作。
先时买那陶渊明手办时就说他们余额不足,那他们更要节约一点了,所以许多人都没有投币。
东晋。
陶渊明倒是投了,他不希望这个黑漆漆的巨幕一直盯着他,像是张了大口要将他吃掉似的。
巨幕结束了,他们也醉意熏然,各自散了。
随意收拾后,颜延之非让陶渊明带着他去看田间的地。
陶渊明一听去田里,趁着酒意兴致更浓,带着颜延之就出了门。
走在路上还东倒西歪的,仿佛一个不注意就能栽到田里去。
颜延之却没拦着他,他早已走习惯了的地方该不会有何事。
要说,此处的风景是真不错。
草屋外有一棵很大的槐树,方才那些邻人便是在此处谈天。
若是以往颜延之定是觉得聒噪,而他们这些人委实不大知礼。
然而当今这个社会,饭都吃不饱,如何要求人遵守礼道,反而是像他们这般自由自在地在这山中为生活而奋斗的人比那些官场上表面讲着礼节的人更叫人尊敬。
绕过槐树有几级石阶,果然,陶渊明看着摇摇晃晃,脚下倒是稳的。
两人从那石阶下去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处竹林,风一吹竹叶沙沙作响,走了好半晌,两人来到田边才将那声音抛诸脑后。
“元亮,接下来与嫂夫人有何打算?”
陶渊明抬了眼皮看他一眼。
“什么打算?”
颜延之知他心中是清楚的,只是不喜与人商谈这些,便道:“将军定会派人来寻你,陛下也会,但我并不赞同你去。”颜延之还是担心,女子分析得不错,在得知将军会灭晋后,元亮定是不会跟随将军了,但颜延之不认为他能挽大厦之将倾。
所以他也不能去跟随陛下。
“既选择了隐居,那便继续隐居下去。”
陶渊明像是这时才把他的话听进去,许久他才回道:“当真没法子了吗?”
颜延之盯着田中作物,嗯了一声,“无桓玄有刘裕,无刘裕还有他人,这事怪他们也不怪他们,你懂,但我怕你固执,你忠晋,但不该忠那样的主,隐居山林吧,若有一日将军事成,我定会尽力劝说,会好起来的。”
见他还有所纠结,颜延之又劝。
“嫂夫人和孩子们跟着你着实不易,你的性子出仕或许还会连累了他们,不如带着他们去过一段闲云野鹤的日子。”
颜延之不是不想让陶渊明去做大事,然而他本性如此,现如今将军营中比之晋廷好不了多少,而且他根本放不下晋,所以着实不适合他。
不若让他保持他的一颗本心,坚守在这山林之中。
陶渊明自己其实也很明白。
他早知庐山中有那世外桃源之处,之所以还一直待在这个地方,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放下,他希望有一日能看到国富民强。
可如今天机已现,晋将亡矣。
他也无需留恋了。
当晚,他们就挨个去问了附近邻人们的意思,不出他们所料,没有人不渴望看到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源,都愿意随着 陶渊明往庐山深处而去。
第二日,几个男人便去市集买了些必备物品。
陶渊明送颜延之离开,便与他们一同出了门。
他们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两波人来拜访陶渊明,一听陶渊明送颜延之去了,那些人着急不已赶忙去追,怕是以为陶渊明跟着颜延之离开了。
“此一别,山高路远,只怕再也见不到了,保重。”陶渊明鲜少会有这样认真与他说话的时候。
两人都是性情豁达之人,否则也没办法成为好友。
颜延之笑道:“不急,等我与你传来好消息。”
陶渊明微微颔首,而后目送颜延之策马离开。
“驾!”
颜延之刚走,身后便传来了马蹄声。
“陶先生!”
马上之人见到陶渊明像是松了一口气,赶忙地下马赔笑,“陶先生。”
来的两人中,陶渊明认识一个,是彭泽县中的一个小吏。
介绍之下,他才知道另一个也是附近县城的小吏,都是县中长官让他们来邀陶渊明赴宴的。
陶渊明心下不喜,但这次他却没有表现得太过,只道:“过两日吧,待我安顿好家中田地,月底前定一一拜访。”
两人可不论他说的是真是假,得了他的答话便算是完成了任务,谢过连口茶也没喝便走了。
望着两人离开的背影,陶渊明立了半晌,方才去集市中买了许多秫种往家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