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120)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李清照对这些素来是感兴趣的。

果然,听闻此言,她扬了扬眉,笑道:“让我猜猜,大抵有李太白、杜工部、白乐天、刘梦得、李后主、李长吉,我可有猜对?”

侍女忙笑道:“大娘子聪慧,押得多的正是这几位呢。”

“那你帮我也押点去,顺便帮我告诉他,可开个唐之后说哪个朝代的文人。”李清照沉吟半晌,说道,“若唐宋之前或许是……还是唐宋之后吧,明清小说家。”

得了吩咐,侍女诶了一声便离开了。

【比如说菊的象征意义可能有隐士、英雄、凌寒高洁之士等,这些象征意义咱们在唐及以前的诗句中都能找到,而唐之后就几乎没有新的象征意义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唐诗经常一首诗能读出好几种意思,若是再任由这些意义发展,那以后就真什么也看不懂了。】

【兰花生在前庭,散发着淡淡幽香等着沐浴清风,清风徐徐而来,幽兰与杂草很好分辨。】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这里意译一下,以前因为出仕迷失了我原本的道路,应该循着旧路顺其自然地去追寻自己原本的志向,这里的志向并非他一开始的报国之志,而是归田之志。这时候即便他心中仍残存着报国之心,但他在受到现实毒打之后已经不愿意承认了,所以百般强调自己“性本爱丘山”。】

东晋。

陶渊明有些不知该说什么了,女子把他的想法猜得透透的,让他很没有面子。

虽说当世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但他一点也不在意。

如今被人剖析得这么清楚,反而让他不自在。

尤其是想到女子所言越强调什么就越在乎什么,让他平日里所说的安心隐居仿佛有些可笑。

“元亮,若你愿意,我愿帮你引荐,届时你与孩子们同我一起回江州吧。”

他先时也邀请过陶渊明,但陶渊明态度坚决,他也不是爱强人所难之人。

但此时,他见陶渊明仿佛有些松动之意。

然而陶渊明摇了摇头,表示不愿意。

“我知你以叛朝而不耻,但如今的朝廷就是你想看到的吗?叛乱如何而起,难道元亮不知?”

若天下安宁,何以会有叛乱?

愚忠有何意义?

此时虽有短暂的混乱,但若成了,那日后百姓的日子总会更好。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既然已经觉悟了,就应该回到最初的道路,别再迷茫了,当心鸟尽弓废。】

【这里的“鸟尽废良弓”主要就是说刘裕在杀了晋安帝改立晋恭帝,而后又接受晋恭帝的禅让称帝后又杀了晋恭帝的事情。】

颜延之:“……”

“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们都知道。

但将军如此行事,不怕天下人诟病吗?

他因自己方才说的话而有些微微脸热,更重要的是他有点怀疑自己了。

既然此女一直对元亮持推崇态度,那就说明元亮的选择或许是对的。

那他……

可如今到底谁是良主呢?

有时候态度的转变就在一瞬之间,颜延之沉默了。

【家人们应该都听说过“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大抵是说的春秋时期的范蠡为了越王勾践立下赫赫功劳,还帮着灭了吴国,但他知道勾践是那种可共苦不可同甘的人,于是功成名就之后立马激流涌退,而大夫文种没听他的劝告便被勾践赐死。】

公元前473年,越勾践二十四年。

文种正接到王上的命令。

他无比可惜,若是这巨幕早些时候出现便好了,心中又懊悔不迭,早知道如此,他当初就该听从范蠡的话。

可如今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叹息一声,遂拔剑自刎不提。

【历史上这样的悲剧数不胜数,比如我们熟知的商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五年,商鞅带领着秦国走向了变法富强的道路,让秦国遥遥领先于山东六国,但因为触犯贵族利益,商鞅最后被污谋反,死后还被车裂。】

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公孙鞅心情十分复杂,他早猜到女子所言商鞅应当就是自己,甚至猜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太好,但是看到被污车裂二字,他还是忍不住心中发寒。

然而他有坚定的信念,就是想让秦国富强起来,他并不想就此放弃。

在听到自己能让秦富强之后更不甘放弃了。

思考片刻后,他取了竹简上书大王。

只望大王在他功成之后能给他一个体面的死法。

秦孝公嬴渠梁也十分纳闷,他如此看重公孙鞅,会做那等事情吗?

被诬,说明不是公孙鞅做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