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117)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自己还写了这种诗句呢?

为何说这个?

乐于荣启期?

白居易心里有点发怵,不会自己晚年也那么穷吧,所以才写这样的诗句来自嘲?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接上前句荣启期那么穷,如果不是靠着固穷守节,他的名声怎么会流传到现在呢?】

【这首诗就是在讽刺当时社会善恶不分,而他陶渊明要固穷守节,这里的穷也并非一定就是经济上的穷,虽然陶渊明也是真穷。】

东晋。

陶渊明:“……”

虽然他确实生活拮据,但此女倒也不必一再提及?

穷则穷已,何错之有?

【这个在《论语》里面有提及,“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就是说君子在身处逆境时也可以固守本心,就像陶渊明一样,在黑暗的官场也没有随波逐流。而小人在身处逆境时就容易产生坏心思,干坏事。】

【陶渊明他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固穷守节,这个观点在下一首我们要说的《饮酒》其五中也有体现。】

谢谢大家的支持~么么~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君不见》

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

③饱于东方朔,乐于荣启期。——《咏兴五首·解印出公府》

第41章

《饮酒》

【接下来就看看我们最熟悉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虽然住在人世间,但却没有世俗的纷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只要心中想着远离俗世,自然就会感觉身处僻静之所了。】

【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

清,雍正年间。

前些日子胤禛整理皇考对他们的训诫之时正巧整理出了一则《心静自然凉》的训文。

“由心静,故身不热。”于身亦有裨益。

想来世间之事大抵如此,心到所以身、行随之而到,心中所想最为重要。

此女甚少谈及清朝之事,不知是否是大清文人不兴之缘故。

想起先时女子所言文字狱之事,胤禛的表情沉了沉,此类规矩是该改改。

【这有那么点唯心主义的意思。】

【《坛经》记载,风吹幡动,两僧争论,一僧说是风在动,一僧说是心在动,慧能法师说:“仁者心动。”】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闭眼深吸一口气,微微垂眸。

“没错,是心动也。”

“大师至性淳一①”,才能有此领悟,如今他们当守住本心,明心静气,便也就不会为俗世烦忧了。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

王阳明倏然反应过来。

心外无物,心才是一切的本源。

朱子曰:“存天理,灭人欲。”但他认为此解释不妥,人的内心的欲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因心乃本源,更应该去人欲,去的是那些无理私欲。

固守本心、知行合一,方能成事。

【如今社会混乱,官场腐败,陶渊明选择保持自己的本心,远离俗世,固穷守节,即便让自己一直身处偏僻之处,让自己身处逆境,他也不愿意与那些人同流合污。】

西晋景元年间。

听闻女子所言西东晋之事,嵇康更不愿弃魏而投晋了。

虽说如今已经没有了魏。

思及此嵇康痛心不已。魏被窃权,整个世道如今乌烟瘴气,一直到晋灭亡都未曾解决,还让他去做官,做的是什么官?

嵇康气愤地想,若下次山巨源还同他说这些事,他定要与之绝交再不来往!

【他的这些诗句很多也都蕴含着道理的,只是陶渊明用一种不同于玄言诗更加自然贴近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看起来情、景、理相互融合,而不是写成讲究句式的格言、论文。】

东晋。

谢灵运皱着眉头想了一下自己写的诗。

他总喜欢在写景之中穿插玄言之理,开头有,中间也常有,而末尾最盛,这便是自己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吧。

似乎融合在一起,诗确实会显得浑然天成。

原是如此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子浅显易懂,我们不仅一看就能知道其中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们可以轻松想象出陶渊明描绘出来的美景。】

1181年,淳熙八年。

范成大早不知在心中将此番美景想象多少次了。

等此间事了,他操劳不动时,便回乡下置办个屋子,种地赏花看飞鸟,此生便也无憾了。

【第二句简单、有名,但是也有争议,有的版本是说“悠然望南山”②,在我们最初能见到的选本当中看到的就是“望南山”,包括唐代白居易写过《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中写过一句“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韦应物也曾在《秋郊作》中写“一望秋山净……采菊行故墟。”所以很多人开始怀疑这句本就应该是“悠然望南山。”】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