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紧握酒杯的手微微松开。
院中的众人都安静了下来,没人去管一旁被呛到的颜延之,都沉浸在了女子所说的话中。
对于陶渊明来说他的国家没了,对于这些百姓来说又何尝不是?
他们一生下来都是大晋的人啊!
【“武陵人捕鱼为业”,我们跟着渔人的脚步往桃花源中走去。】
【从“缘溪行”一直到“落英缤纷”就是描写渔人对于桃花林的初步印象,咱们看一下这幅图就能大概了解他所描绘的场景。】
巨幕中出现一幅画,画面很美,那样艳丽的色彩是他们在如今的画中极少见到的。
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的渔人撑着一艘渔船往前行进着,两岸全是桃林,什么也没有,渔人回过头来眼中有些迷茫,像是不知道来时的路。
【渔人迷路了,于是转而 把注意力放到的风景上,觉得此处的风景有些奇异,就继续往前走,“欲穷其林”。】
【然而到了尽头,却发现桃林的尽头便也是水的源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渔人胆子也很大,荒郊野岭的,看到一个小山洞就敢丢了船往里面钻,进去之后“初极狭,才通人。”这样简单朴素的用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有些文人就是很神奇,比方李白写神仙,就给人一种他真当过神仙的感觉。】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一顿随即大笑起来。
“吾本仙人耳!”
【再比如 王之涣从来也没去过凉州,却写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的诗句,所以说学习间接经验还是很重要的。】
高适叹息一声。
季凌的这些想象大抵就是从他们几人口中获得的,写得也不比他们差。
只可惜已经没机会再同他一处饮酒诵诗了。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落入渔人眼中的是什么?宽阔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屋、吠叫的鸡犬、劳作的男女,一片祥和的乡村耕作之景。】
【这些都是作者所想象出来的,他很清楚在他那个年代,不管是在统治者荒淫好色的晋武帝时期,还是晋宋交替的战乱时期,这样的场景都不可能出现,所以纸上的场景才会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东晋。
众人都被女子说得脸红了,幸亏是喝了酒才不至于那般丢脸。
他们为何会降生于这样的时代,是他们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吗?
“陶先生,你写得太好了,要何时咱们才能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啊!”
“会有的!”
一直没说话的颜延之站起身来,他重复一句道:“一定会有的!”
如今看来,将军确实不会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但他也不是个蠢人,若是真能得了天下,想必他该知道如何笼络民心。
只要他想长久势必要考虑这些,届时百姓也能有喘息的机会。
自己也会劝谏着,会好起来的。
【“见渔人,乃大惊。”第三段就写了渔人在桃花源中的生活,这一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是每一个字都没有多余,短短的这一小段就把桃花源的来历、渔人在此中做了什么以及桃源人对外世的态度给写清楚了。】
【首先在搞清楚渔人的来历后,桃源里的人对他是很热情的,“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谈到吃就必有酒,这就是陶渊明。】
【而后是桃花源里的这些人,“先是避秦时乱”这里的乱应该是指的秦始皇末年的一些暴政和秦二世胡亥时期加重对农民剥削压迫导致的一系列农民起义,包括后面的刘邦、项羽反秦 等。这一点从《桃花源诗》中可以推出来。】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暴政?
大胆!
秦二世,胡亥?
导致农民起义?
还有人觊觎朕的皇位!
嬴政深吸一口气,说道:“去,将胡亥给朕寻来。”
他倒是要看看胡亥的脑子里是怎么想的。
等等。
刘邦反秦。
这个刘邦不是之前此女提到过的汉高祖吗?
此乃何意?
难道先时女子所言秦末世将至是真的?
嬴政大吃一惊,方才他原以为女子在胡言乱语,可如今看来是真的了?
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加重了剥削压迫……
嬴政越想越不对,加重,意思是现如今他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也很重?
“传李斯!”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从秦以后,这些人不知道什么西汉、东汉、三国、魏晋。】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总听到这什么东汉、魏晋,怎么听心中怎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