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是韩非,嬴政的确有些感兴趣,不过跟韩王设想的狂热差太多了。
他看了看天色,太阳西落,已经快到晡食,这个时辰召见使臣实在是太失礼,就告诉奉常:“使者舟车劳顿,且先休息一晚,明日再行觐见。”
“喏。”
奉常行礼退出大殿,扶苏眼神还追着人走,看起来十分想跳起来跟上。
嬴政迟疑地也望了一眼奉常,没听到奉常有何大才,扶苏为何这般张望?
扶苏的那点小毛病,连嬴政都知道了,看见有一技之长的人就走不动道,这‘技’不拘泥于文武,诸如匠人庖人,只要是有所长的,他都很不的揣进兜里带走,然后放到嬴政面前说:父王,此人有大才!
比如被强硬推给嬴政的孟芽和宋河,扶苏对此二人倍加推崇,然而嬴政不重口腹之欲,完全无法理解扶苏对二人的看重,就又将两人退回去了。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反正扶苏爱才,有才华的人就会让他另眼相待,但奉常虽然办事麻利妥帖,却也中规中矩,没听说有什么特别的名声。
难道是因为韩非?
定然是因为韩非。
想起最初痴迷《五蠹》的就是扶苏,他有次表现也不奇怪,嬴政问:“想去见韩非?”
奉常已经出了大殿,扶苏收回视线,快速点头,表示自己真的很想去。
然后不等嬴政拒绝,又摇摇头:“今天太晚了,不出去了。”
人家都要吃晚饭准备睡觉了,他去敲门找人聊天,多冒昧啊,要见也得明天或者后天再见。
然而嬴政根本就没打算让扶苏去见。
“你还年幼,不便见诸侯使臣,等长大些再说吧。”
说谁年幼?
扶苏立马站起来反驳:“父王,我已经九岁了!”
站起来都比桌子高了!
嬴政耐心解释了一句:“这些使臣中,难保不会藏有刺客,你不能见。”
毕竟扶苏可是他的长子,要是谁起了歹心刺杀,对他对秦国都是一种打击。
扶苏一听有刺客,立马就坐下了,速度比站起来时还快。
你别说,使臣里藏刺客可是常有的事儿,虽然历史上直到韩非死了也没爆出来什么刺客,但是万一呢,万一使者团里真的有刺客,只不过没有机会接近秦王,若他贸贸然跑去见韩非,那不是活靶子嘛!
所以还是先苟一下,其他的再慢慢打算。
扶苏张了张嘴,想问那明日使臣觐见,他跟着旁观总可以了吧。
话要出口之前,想到他又不是独生子,也不是太子,接受使臣觐见这么富有政治意义事情,哪能轻易让他参与。
即便他说自己没这个意思,别人也不会信的,所以欲言又止,免得给自己找麻烦。
不过扶苏觉得,不能去大殿上见,他可以等觐见结束之后再见嘛,就在咸阳宫里,安全系数高,总是没有问题的。
打定主意,扶苏又在章台蹭了一顿饭,就溜达着回了寝宫。
饭后从章台走回去还算比较容易接受,至少达到了消食的目的。
*
翌日,秦王嬴政于大殿接受韩国使者觐见,文武官员俱在,可以说给足了韩非面子。
毕竟是自己想与之把臂同游的人,到底和其余五国使者得到的待遇不一样。
嬴政爱韩非大才,正式觐见之后还将人留下来长谈,一方面谈一谈韩非写的书,抒发一下读后感,另一方面也是问问韩非对天下局势怎么看。
韩非能怎么看,他不太想看。
早年韩国就已经对秦国俯首称臣,岁岁纳贡,秦王向韩非问策,倒是也说得过去。
然而谁不知道,秦王可不像周天子一样,得到天下后可以分封诸侯,从秦国几百年的行事风格中就可以看出来,秦国是想真正的一统,让这天下都成为秦国的疆土。
秦王向韩非问策,问的正是会灭韩的计策啊。
这是韩非不想面对的,却也是他此行来的目的,当下细数齐国昔日曾是霸主,楚国的强盛,赵国身处天下中心,北上可联络燕国,南下可聚拢韩魏与秦国为敌,若您志在天下,这三国都将是秦国的劲敌。(注)
秦国已经夺取了赵国楚国大部分土地,正应该乘胜追击,彻底将他们打败,不要给他们重整旗鼓的机会,不然诸侯经此大败,必然会痛定思痛再次合纵。(注)
而韩国事秦已经三十余年,对外我们是秦国的堡垒,牢牢守在函谷关外,对内我们任由秦国取用,是您最忠诚的臣子,实在不具备威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