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秦国真的是不可战胜的嘛?
一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如今春申君早已从合纵失利的阴影中了出来,听到秦国攻下中牟的消息,他凭栏远望,幽幽叹息
“秦国不灭,天下人都无法安心啊……”
可想要灭掉秦国又谈何容易?人心不齐,就算再来六次、七次合纵也不过是空耗物力,徒劳无功罢了。
有人在忧心六国的未来,有人却在听说赵国失利之后幸灾乐祸,比如遭受过同样命运的韩国和魏国,韩魏已经不是曾经强盛的时候了,现在他们加起来还没赵国疆域大,已经沦为彻头彻尾的弱国,谁都能来打两巴掌。
其中秦国打的最狠,其次就是赵国,仗着自家名将辈出,没少向外扩张,首先遭殃的就是离它最近的韩魏,三方因此结了死仇。
乍然得知赵国居然连故都都丢了,且秦军离邯郸只有不到三百里,听说赵国大军还不在邯郸?完了,看来这次邯郸是彻底保不住了,
韩王望着赵国的方向哈哈大笑,乐得直拍腿,得知此事的韩非却辗转难眠,取出舆图细细比对,发现秦国打下中牟以后,若顺势辐射到周边地区,将这附近都打下来,则大河之北尽在秦国掌控中。
得出这个结论,韩非瞳孔微张,暗道:不好!韩国要亡!
以往秦国只能守在函谷关前几百里,因为两岸有山,地势狭长,适合种植居住的地方不多,也就是说,虽然土地不少,却没办法自给自足,在此处长久发展下去,这样非常不利于屯兵。
可一旦大河之北都归了秦国,他们大可以沿着河岸种植,河岸土地肥沃,定能养活不少士卒,他们甚至不再需要从国内运粮,只依靠着此处长出来的粮食,就能支持他们长达数年的征战。
那么秦国征战的对象会是谁呢?
秦国已经从赵国身上撕下了一块肉,但这是因为赵国大军不在,所以才这么轻松,若赵国真的举国之力抵抗,秦国未必能讨得到好处,因此哪怕两国都在大河北岸,看起来更好打,秦国却不会再选择赵国。
反而是韩魏,他们占据了大河南岸,一个可以称之为粮仓的地方,每年产出的粮食足可以养活整个大秦的士卒。
韩魏粮库丰盈,偏偏国土狭小,兵力又不足,真是肉眼可见的好欺负,韩非扪心自问,若他是秦王,绝不会放任两块这么诱人的国土在面前却不拿,他拿定了!
这下韩非是彻底睡不着了,他急于告诉王上,若再不采取些措施,韩国就要大祸临头了!
他艰难坐到天明,待看到天微微亮,立刻喊来仆人:“备车,我要…要去见…见王上。”
街上各公卿的宅子还没有响动,韩非就已经坐上了去王宫的车,对韩国的忠诚可见一斑,可惜一腔热血尽付东流,当内侍禀报韩王说,韩非求见时,韩王不耐烦地摆摆手,翻身搂着夫人继续睡觉,根本连见都不见。
韩非在宫门外站了三个时辰,看见来拜访韩王的人进进出出多次,却始终没有人来请他进去,韩非从最初的忧心和期望,逐渐变成了后来的失望叹息。
“哎……回…回去。”
韩非招呼车夫回府,面见韩王的方式不奏效,他只能再想想其他的门路。
至于魏王,他与韩王一样,听到赵国失了中牟后大笑一场,不过魏王到底还是有些雄心的,想要成就一番霸业,比如去年还联合赵国促成了五国联军。
大笑之后,他缓缓地意识到,秦国此举看似是只有赵国失利,实则秦国东出,祸害的是天下啊!他们其余五国与赵国又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刀子落下得早或晚罢了。
可是,知道又能怎么样?他们五国联手都打不过秦国,难道要联合六国才可以吗?想想齐王建那个窝囊废的样子,去年那么好的时机,齐王都不肯结盟,何况是现在?
六国联盟无望,五国联盟又无用,看来他们是无法抵御秦国了,哎……
魏王望着北方,颓然叹息,明明正值壮年,离去的背影却如老朽一般垂垂老矣。
韩魏各有各的颓,倒是燕国一直在进取的路上,一听说赵国跟秦国打起来了,而且还快打到邯郸了!这种好机会他们可不能错过,燕王喜立刻叫来大将整兵,必须要趁此机会好好啃赵国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