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一家人便往郊外大舅大姨家拜年去,住了一宿,回程时又把表妹钱珠儿接回了鞋履铺。
转天是初十,许宝花的鞋履铺,还有虞凝霜的两间铺子就都开工了。
天未全亮,街上仍有迤逦华灯未歇,就连那些卖馒头包子的店铺都刚蒸起第一屉来,汴京糕饼铺的门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新年开业第一天就是如此好气象,实在是羡煞左邻右舍。
排队的间隙,彼此眼熟的食客们也会互相恭贺新春寒暄几句,然而更多的,还是统一对着虞凝霜或赞许或抱怨。
赞许的是说,买回的糕饼有多受家人欢迎;至于那抱怨的,则是说糕饼铺休息这么长时间,导致他们存货吃尽之后,天天抓心挠肝的。
“我还以为年前买够了。结果好家伙!三十下午就吃得七七八八!就剩一盒桃酥一包玫瑰饼,初二去岳家拜见我都没舍得拿上。”
“哈哈哈那你娘子没和你生气啊?”
“我娘子?她生什么气?就属她吃的最多哇!”
众人哄笑起来。
虞凝霜也跟着笑,又抓住时间卖乖道歉,说不好意思耽误各位嘴馋了。
“这不,作为补偿,小店今日有两样新糕饼上市!”
“啊真的?什么糕饼?”
“不管是什么,买就对了!”
众人霎时精神百倍。
糕饼铺不像冷饮铺,每半月就会轮换新品,而是一直走的稳健路线,总共就不到二十样受众最广的各色糕饼糖果蜜饯。
忽然之间,直接上了两样新品,可算是十分稀奇的。
“郭阿婆!”虞凝霜便扬声唤,“快端上来罢!”
郭阿婆应声而来,显得有些局促,还是在虞凝霜的鼓励目光之下,才终于开口介绍。
“这是芡实糕。用现磨的芡实粉蒸的米糕,可香的嘞。”
虞凝霜搭腔,“这是郭阿婆和陈阿公想出来的方子,确实好吃。”
众人只见那硕大的竹制平盘上,是一块又一块八角尖尖的规整糕点。它们简直像是被人拿尺子比着切出来的,光看着,就整齐到令人心情愉悦。
这些芡实糕颜色淡薄,每一块都是两边白中间粉,娇嫩可爱。
除夕团圆宴的一众糕饼之中,除了那最精巧的芸豆卷,其他几味也是可圈可点。
其中,虞凝霜尤其喜欢的,便是郭阿婆老夫妻为她做的这一味芡实糕。
已值冬日,促成他们相遇的那一味初秋的鲜嫩鸡头米已经无处可寻,但这可难不倒老夫妻。
他们不愧是摆弄鸡头米的行家,虽然新鲜鸡头米没有,但鸡头米的老年版——干芡实总是有的,于是去药店买来上好的干芡实磨成粉,做了一道这芡实糕。
这道糕点和虞凝霜教他们制作的米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用糯米粉、大米粉加水至半松不散的状态,蒸出松软的米糕来。
糯米粉一如既往,负责赋予糕点黏性软糯的口感。
但是芡实粉那种独特的粗粝感和口味一加进去,便大放异彩。
疏松可口,甜度宜人,掺进去的红豆沙也是恰到好处……
虞凝霜当即拍板决定,将这芡实糕作为糕点铺的新品售卖,而且就由老夫妻全权负责。
还直接给了他们十两银子作为奖金,奖励这有效的产品开发,皆大欢喜。
今日芡实糕终于上市,虞凝霜还特意切了玲珑骰子一般的小块儿,供众人试吃。
刚出蒸锅的芡实糕,还带着一点温热的水气。
其糕体则是松软中暗暗带着糯米的柔韧嚼劲,入口香甜而不腻,加之芡实又有养生之药效美名,马上引起了众人的抢购。
一边抢,还一边问另一样是什么。
至于那第二样,当然就是非常应景的干吃汤圆。
铺子里之前也做过糯米糍。但那是简易版本,蒸的糯米粉团直接揪成一个一个小剂子,投到黄豆粉、砂糖和芝麻混合的粉料中,做起来简单快捷得很。
这一回,却是正正经经按照汤圆的做法做的。
只是那表皮已经经过熟制,不用煮不用蒸,也不用炸,可直接入口,所以才叫干吃汤圆。
说是“汤圆”,其实比汤圆大出好几圈了,足有半个手掌大小。
它们软绵绵地趴在那里,像是一个个滚圆的白胖子,十分招人喜爱。
每一颗干吃汤圆都洁白柔软,表面附着冰霜一样的糯米熟粉,看起来如同美人细腻的肌理。
其中一半,隐约透出内馅的点点乌色。
虞凝霜:“有两种口味,一是黑芝麻花生,二是牛乳香芋,诸位可以自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