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他们推辞间,村长家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哭得甚是凄惨。
村长的儿子与妻子进屋里帮着哄小孩儿,村长留在外面做陪。
燃溪也就不推辞了,坐下来搬了个玉米啃,还叫令狐暄也啃玉米。
令狐暄哪里吃过民间这样粗糙的饭食,头一撇说:“你吃吧。”
哎,这个人脾气真坏人,燃溪也不理他,自己在那里大快朵颐,但是屋里面婴儿的哭声却越来越厉害。人生觉得甚是奇怪,一般婴儿哭泣就是饿了或者要睡觉,饿了给奶喝就好,要睡觉叫他亲近的人抱着哄,哄睡了就好,怎的越哭越厉害,难道有什么病吗?
白吃人家一顿饭他也很不好意思,问道:“村长,我会一些医术,你家小孩可是有什么疾病。”
村长叹了口气说:“我这小孙儿。是疝气。请镇上的大夫看了几回。就说让小孩儿自己熬,他不会治,要治的话就去省城找高明的大夫医治,可我们村里人哪有那么多银钱折腾啊,去省城也不知道谁家大夫好,又哪有钱在省城多徘徊,就只能让孩子自己熬了。”
燃溪乐了,一拍大腿:“这个,我会治。”
“我家祖上是做太医的,治这个真的很简单啦~”
嘴里闻着鸡汤味道咋舌头做不食人间烟火高岭之花状的令狐暄:“太医?”
第25章
令狐轩甚是奇怪。
但他没说话,静观其变。
村长面上一喜:“壮士可真是我小孙儿的救星啊。”
燃溪一摆手:“也不是全能治好的,我先看看小孩。”
此时他真是具有神医风范,举手投足间镇定自若,毕竟他说的全是实话,他家祖上就是太医,还是专精于男科的,治个小儿疝气不在话下。
家里还有一块明朝光宗皇帝的御赐金匾男科圣手呢。
因为他家祖上给光宗皇帝献了自家祖传秘方制成的那方面的药,皇帝用了觉得很好,就让他家祖先从江湖游方郎中直接晋升为太医院院判。
那真是他们家最辉煌的时刻了。
明史上不敢写,因为他们家献的某个男科神药的原因,明光宗登基不到一月就去世,二十四年后大明王朝灭亡。
在那之后他家祖先死里逃生,痛定思痛,开始研究怎样让吃药的人既可1夜x次又可以不伤身,历经几代人,还真给研制出来了……
他们家以为可以重新成为太医,可这个时候大清朝又灭亡了。
社会上中医成为糟粕,于是他们家的祖先一直蛰伏着。
直到有一天燃溪出生了,按照封建家族的规矩,请了个算命先生给他判命,说此子以后定成太医。
乐坏了当时90岁的太爷爷。
于是从小太爷爷就抓着燃溪,手把手教他医术,让他5岁就跟诊。
其他科不说,至少男科方面燃溪学的很扎实。
村长将他们引进去看看小孩,那小孩不过三四个月大,长得胖嘟嘟的,可是已哭得脸色发青,嗓子都哭哑了,却还在哭嚎,小腹肿起,不正常的发红,看着甚是可怜。
燃溪用手指戳了戳,又拈起小腹的皮,看了一下,淡定道:“不严重,能治。我写个方子,你们要尽快把药找齐,我就在这里等着。”
他当即挥毫写下一个方子。
因为从小就是太爷爷手把手的教他。他接受的是就是旧式私塾教育,从小写毛笔字,看线装书,写的这是传统的馆阁体,字迹端正,比古代的专业读书人也不遑多让。
令狐暄跟在一旁,看着他的字迹,心中大震,娇娇气气的小鲛人竟还写了一手好字!
看着一心为心急如焚的病孩儿家人讲解的小鲛人,令狐暄心里又多了一份奇异的感觉。
因为村里求医不便,家家户户都备了些药材,村长出去东凑西凑,也把燃溪方子上的药材凑齐了。
于是燃溪开始制药。
他要用药碾子把药材全部碾碎,不过,他在现代可没做过这种粗糙的活,毕竟现代社会工业发达,药厂直接就用机器加工了。
燃溪碾了一会儿,觉得实在是好累呀,他看见令狐暄那么大个子杵在一边,登时眼前一亮。
他叉腰指挥道:“令狐暄过来,你力气大,来把他们全部碾碎。”
令狐暄面无表情,看小鲛人的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的嚣张样子,他嘴角蓦地翘起,走了过来。
他也不用药碾子,手直接伸到那堆药材上,内力倾吐就轻而易举把药材全部碾为粉末。
“哇。”燃溪发出一声惊呼。
令狐暄双手负于身后。得意地说:“你还有什么要帮忙的?嗯?”
燃溪认真想了想,也不跟他见外。
“要用黄酒把这些药材搅拌均匀,你力气大,动作快,你来帮忙搅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