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和慕辰酆一起作战过的将军或者是对慕辰酆有一点了解的人心里一阵讽刺:你们是二货吗?当人家慕辰酆是吃素的吗?还说攻打,攻打不要钱粮的吗?不要补给吗?就拿着嘴去打啊?
不过他们也是心里想想和吐槽一下,实际上也不敢说什么的,毕竟现在的大堰可不是原来的大堰了。
“诸位大人,稍安勿躁啊!你们说攻打也好,守城也罢,诸位是知道的,今年中原遇到涝灾,百姓受灾严重,朝廷现在是支撑不起一场战役的消耗的。”
户部尚书毫不客气的声音给在场的诸位包括皇上都泼了一盆冷水,毕竟户部尚书说的都是事实。
朝廷已经好几个月都没有发放俸禄了,不少的官员因为养不起家了,家里的下人和丫鬟都发卖了不少了。
朝廷现在国库空虚,又经过南疆一战,已经是支撑不住了。
“皇上,老臣有话说。”太子太傅说道。
“爱卿,请说。”对于这个太傅,皇帝也是很尊敬的。
“既然眼下已经支撑不起战役了,不如好好的韬光养晦,边关因为气候的原因,有很多的掣肘。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的多种点粮食,最起码也不会让战士们饿肚子不是吗?
眼下汉城的天气冬季都可以种植的,皇上不如派人去那边,把能种植的土地都利用上,最起码明年四月之前,我们是可以收获一批粮食的。”太傅说这话是有根据的。
当初大堰开国的时候,就是把汉城当做粮仓的,汉城天气不一样,一天都阳光普照,是没有冬天的城池。
而且汉城地广人稀,很适合种植,不过缺点就是运输很是不方便,但是这也不影响,只是需要增加一些人手就可以了。
朝中很多大臣听了,都不屑一顾,觉得只有太傅这样的老古董还想着从土里刨出军费,那样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
第222章 淮城
慕泰安也觉得太傅的办法行不通,毕竟几个月之内能种出多少粮食啊?
不过慕泰安也不好直接否定,只说再议。
老太傅听到皇帝这样说,便知道行不通了,也不再说什么了。
“皇上,既然眼下撑不起战役了,就先不打明显眼下冬收有的地方已经开始了,不如在从长计议吧!”于鼎知道,就算继续往下讨论下去也是说不出所以然来了。
“嗯,这事先暂停一下,各个地方的冬收务必要把握好,尽量别让老百姓饿肚子。”慕泰安这话有两个意思。
第一,秋收的时候,税收该怎么征收就怎么征收。
第二,老百姓饿不死就行,其他的不用多管。
众大人跟着皇帝这么多年,这话还是听得出来的。
“臣遵旨。”众大臣领命,心里想:老百姓们要怪就怪皇帝吧,他们也没辙。
慕辰酆这边安定下来以后,就给徐澈去了一封信,徐澈收到以后,安排人手立马入驻淮城的商圈。
这一次,是李修亲自出动的,徐澈这边把吴掌柜派了出去,毕竟自己的产业还是要有的。
不是他不相信李修,而是徐澈认为,自己也是要有一份产业的,毕竟家大业大的,靠着李修,李修也会很累的。
徐澈只给了吴掌柜一个指示,淮城是要塞,主要先把超市弄起来,其次在考虑酒楼。
徐澈也不抢李修的,徐澈继续卖自己冰箱里的东西,这些东西可是和李修商行里的东西南辕北辙,互不相干。
徐澈和慕辰酆商量了一下,煤炭继续产,还要扩大规模。
水泥也是一样的,这两个死死的抓在慕辰酆的手里,那么朝廷的国库就不会空虚。
虽然这两东西最主要是要造福大澈,但是也不是白白的施舍出去的。
除去必要的公共设施以外,其他人需要这些东西就要进行购买。
但是水泥目前不供应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易,但是允许和大荣交易。
毕竟这个东西一旦利用好了也是一大杀器,徐澈还没有心大到到处的传播。
徐澈坐在马车上,看着边关因为进入了冬季开始变黄的野草,一阵感慨。
想当初,他第一次来边关的时候,那时候道路坑坑洼洼的不说,还泥泞不堪。
现在一条水泥路,贯通着边关的各个城市之间,很是方便。
从边城到淮城,徐澈就走了两天,到了淮城的城门口,慕辰酆已经站在城门口迎接了。
“阿澈,辛苦你跑这一趟了。”慕辰酆扶着徐澈下了马车。
“没事的辰哥,我也想来看看雍城具体如何。”徐澈看着慕辰酆,微微一笑。
慕辰酆带着徐澈走进了城门,道路两旁的百姓一直在偷偷的观看这两个般配的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