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皇宫中的格格们在本就良好的教育条件下 快速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技能时 民间的女子同样勤奋 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贺双卿回头看着还在骂自己病秧子祸害人的夫家 手里拿着一纸休书 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痛快!
她靠着自己的诗词 卖出了好价钱 却没有带回家 而是托书铺老板 帮自己请了一位大夫。
当大夫在她的授意下告诉夫家 说自己身染恶疾不但不能生养 还可能传染疾病时 丈夫甚至不用婆婆逼迫 迫不及待就写了休书把她赶出家门。
婆婆还在后面用扫帚满院子打扫 撒盐 说要清除晦气。
大夫怕她伤心 安慰道:“你的疟疾现在已经有了特效药 还是有希望的。”
“我不伤心 谢谢你 大夫。”贺双卿看着这位仁慈的婆婆 非常感激。
“以后 我一定会好起来的!”
大夫看着病弱却坚强的贺双卿 就如同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她搀扶住贺双卿:“你刚离开夫家 没地方住吧?不如先去我那里住下 我那就是我跟我女儿两个寡妇 你若是不嫌弃 就一起来凑个热闹。”
贺双卿连忙道谢:“您不嫌弃我有病才好 怎么反倒说我嫌弃你们。”
两人客气一番 越说越有共同语言。
最后 贺双卿跟随着这位曾经的产婆、如今专门为女子看病的妇科大夫回了家。
好巧不巧
刚到家 天上就有了动静。
贺双卿和大夫两母女几乎是同一动作看向天幕:
“天幕来了!”!
第171章 第 171 章 华夏五千年神话1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讲述“华夏五千年神话”。首先,我们从最古老的“创世神”开始说起。】
【“创世神”是谁呢?一提起华夏最古老的创世神,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三皇五帝”。】
【有关三皇五帝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
西汉初年时期,汉人们议论纷纷:“三皇不应该是伏羲、女娲、神农吗?”
到东汉时期,东汉文人应劭在自己专门记录民间风俗的《风俗演义》写下此时的三皇:“三皇当是伏羲、神农、祝融。”
到了宋朝,小孩们念着《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此时,三皇成了伏羲、神农、黄帝。
而到了元朝,元朝统治者广修“三皇庙”,却将三皇立为医家祖先,这里的三皇庙,分别供奉的是伏羲、神农、黄帝,这也成了三皇庙普遍的形式。
秦朝时期,世家公子翻阅着《吕氏春秋》,疑惑道:“五帝不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吗?还能有谁?”
到了唐朝,五帝有了新的说法,孔颖达编纂着《大戴礼记》,写下大唐的五帝。
“五帝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北宋时期,刘恕辅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外纪》时,写下大宋的五帝:“五帝当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我们所知道的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女娲补天和女娲抟泥造人。其中女娲补天还被排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
【但是,这些神话,都是经过统治者有心篡改过、为了统治者服务的。】
【大家可以看看,同一个传说,是如何被文人以巧妙的笔法,改得面目全非的。】
天幕放出一段段的史料,能够清晰地看出,单独一个“女娲补天”,就在不断地被篡改。
“女娲补天”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乃移于琅琊之滨。”
可见,女娲补天的神话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已经有了“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的补天情节;
到了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记录道:“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巨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而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也曾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一直到此时,女娲都是因为“物有不足”,因为“四极废,九州裂”,而主动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此后才有共工颛顼争霸怒触不周山、折断天柱导致水灾的故事。
但是到了东汉,就开始大调转。
东汉,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中写道:“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