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时期,收复了历经455年非汉族统治的幽云十六州。】
公元938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称辽太宗父亲,自己为儿皇帝。
从此,幽云十六州就失去了汉族的统治权。
历经宋朝,至始至终都没有能将幽云十六州收回。元朝时期,一直是异族统治。
直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建国之后进行北伐和西征,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
这一次北伐是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不仅驱逐了元顺帝,占领了北京,还重新夺回了幽云十六州,建立了中原王朝抗击北方游牧骑兵的天然屏障。
.
“想不到,我大宋竟然一直没能将幽云十六州收回。”听到天幕的话,最怅然的当属赵匡胤了。
他省吃俭用,甚至设立了封桩库筹钱,就是想着打不回来买回幽云十六州也行,没成想什么哪一种都没做到。
再一想到赵光义那不成器的后代,宁愿交赔款都不愿意把钱用在骑兵上,就不觉得奇怪了。
赵匡胤的死亡视线投向赵光义,谁知赵光义倒打一耙,说道:“皇兄你都想着靠钱赎回幽云十六州,我的子孙后代也用钱买和平。都是靠钱买,有什么不对?”
言下之意,不是他的影响,是赵匡胤的影响太差,才给了后面的皇帝屡次用钱买平安的举措。
赵匡胤愤怒之下,又有一种被如遭重创的茫然。
难道,真得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有这个用钱赎回地盘的想法影响的吗?
赵普看到赵匡胤真的受到影响,快速道:“陛下可没有重文抑武。”
赵匡胤快速反应过来:“没错,朕是杯酒释兵权,但朕什么时候打压武将了?又什么时候玩什么阵图了?”
赵匡胤要集权,是平等的收拢百官所有的权利,不分文官还是武将。
宋朝皇帝们嘴上虽然说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说着“不杀士大夫”,但是宋朝对官员的贬谪非常的频繁,主打一个不杀你,折腾死你。许多官员就是在流放被贬的路上累死或者病死,就像钝刀子割肉一般,慢慢的磨死你。
这样的原则虽然与赵光义兴文有关系,但与赵匡胤开国时的刻碑重文也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军事,朱元璋也是非常看重。】
【明朝的军事制度,颇具有独创性,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
皇帝独揽军政大权,全国各地设立卫所。一州设所,数州设卫,一卫约有5600人,所分千户所与百户所,各自管理千余人或者百余人。
全国的军队都按照这个制度编入卫所。
遇到战争,兵部奉命调军队出征,领兵官归朝廷安排,战争结束后领兵官回归朝廷述职,军队归散各卫所。
这种制度,看起保证了军权与调军权的分离,防止大将专权作乱,保证皇帝与朝廷对全国军队的控制。
但是,这样的前提是,所有皇帝都与朱元璋一样勤政,事事过问,还得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知人善任,知道安排什么样的将军领兵出征.能.打.胜.仗。
而明朝出了两位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就说明,指望所有皇帝与开国皇帝一样勤勉,还不如指望敌人昏庸。
而且,卫所兵源来自世兵制,卫所军士和武官均为世袭,一入军籍,称为军户,属于都督府管辖,不受地方行政长官约束,父死子继,世代从军。
军户同样社会地位低下,常常与罪犯为伍,当兵打仗时素质不高能力不行,但是在民间不受管辖,惹事犯罪、逃犯逃兵层出不穷。
到明朝中后期,世兵制无以为继,开始实行募兵制,但是招募来的士兵不仅素质同样不高,还非常费钱。
最终,大明日渐虚空的国库什么兵制都支撑不了。
.
前面听到自己收服幽云十六州,朱元璋正在暗自得意。
天幕就算骂过他的种姓制度和缠足守节殉葬,但是在军事上还不是得表扬他。
论能打,在皇帝里他得排名前三吧?
他开创了卫所制度,也不算差,怎么能说文治不行?
但是越往后听,朱元璋的笑容满满从脸上消失。
“无能子孙,拖累老祖宗的名声!”
朱元璋坚决不承认卫所制度有问题,帝王都不上朝不管事,什么制度能好使?他一门心思集权到手里,子孙彻底躺平,在后宫躺平直接不上朝了,宋朝的软怂皇帝也没这样的!
【明朝相比宋朝,有了更强大的火器军队建制——神机营!】
宋朝虽然是火器火药的科研鼎盛阶段,但是论在战场上对火器的应用,明朝才是真正的大发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