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番外(332)

作者:西羚墨 阅读记录 TXT下载

1992年,丽顿进军华夏市场,5年后,成为了华夏第一茶包品牌。

英国,不产一片茶叶。

但是它的茶叶原料市场,遍布全球。

斯里兰卡、印度、华夏和肯尼亚都有原料供应基地,华夏的原料供应商分别位于安徽黄山、四川雅安和云南。

它的加工工厂,同样遍布了印度、美国、华夏和英国等全世界。

【那么,为什么华夏自己的茶叶品牌无法跻身世界呢?】

然而,大部分的茶叶市场,与华夏无缘,但这一切是有原因的。

起步早是一处优势,丽顿品牌创始于1890年,在它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抢占市场时,清政府正值光绪皇帝在位,实际掌权者是慈禧太后,大清正在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当丽顿已经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后,华夏茶叶想要追赶时,舆论上已经失去了先机。

报纸上夸张的宣传,中英文双语:

“华夏茶叶染色!”

“华夏茶叶农药超标!”

“华夏茶叶中毒事件!”

最后流传到华夏自己的市场,变成了纯中文的夸张标题。

但是华夏自己的市场就意味着新闻是真的吗?

并不是,丽顿短短五年时间从入驻华夏到成为华夏第一大茶叶销售品牌,不仅仅是埋头做茶叶那么简单。

如果华夏本土的茶叶真的又染色又农药超标,丽顿为什么要用华夏的茶叶?

【每一个耳熟的谣言背后,是资本的强势入侵和对舆论市场的操控。】

【在舆论操控上,商人比农人更懂市场。】

【对外有谣言,对内,华夏的茶叶早期时间对自己的品牌定位不明。

从卖茶,到贩卖生活方式,就是英式茶道和日本茶道在世界范围普及的原因。】

英国公爵夫人安娜·玛利亚·罗素 创造了下午茶的贵族生活方式。

当时英国流行一句话:当钟敲响四下时 世上的一切都为下午茶而停。

日本的茶道原原本本传自华夏 在他们自己的茶道历史书上也有记载 传自华夏的宋朝 有争议的是哪位禅师带回日本的。

有说法是宋朝时期 荣西禅师两次来到浙江 将华夏饮茶文化带到了日本

从而发展形成了日本茶道 余杭的“径山茶宴”为日本茶道之源;

也有说法是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带入日本 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 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

日本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浓缩为“和敬清寂”四个字 对外注重宣传 以强势的媒体文化全方位宣传 让日本茶道成为了它的招牌。

【华夏自古以来重农抑商 在商业上吃了不少苦头。

许多我们自己并不看重的宝贝 被别人偷走 经过一番包装 摇身一变就成了能下金蛋的鸡。】

【我们的茶叶以重量多少斤去换马时 英国不断研发新的饮茶方式作为宣传卖点 卖出了原材料几十倍的利润。】

从下午茶 到茶包的引用法 英国不断创新 用创新带来了数倍的利益。

它们取茶于华夏 用茶于华夏 华夏是英式红茶的起源地 也是英式茶包的重要市场。

【如今 华夏的茶叶品牌在世界市场上并不占据优势 或许很多人都遗忘了 茶叶起源于华夏。】

【1753年 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将其命名为“Theasinensis” 意思是“中国茶树”。】

【只有它的名字 依然留下了华夏的烙印。】

说到这里 荆咕也忍不住一声长叹。

哪怕华夏人自己 有几个人说得清全世界茶叶的起源 又有几个人说得清华夏茶叶的品牌和精神呢?

【茶叶从重要的政治军事物资 沦落到华夏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失去地位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帝王们同样有责任。】

【我们不珍惜 就要花钱买教训。】

【最后 连自己的根都保不住。】

天幕放出了罗伯特·福琼在山间挖茶树的视频。

被高价雇佣的当地人看着有钱的主顾:“老爷 挖茶树还是采茶种?”

“茶树 茶种 都要!”

罗伯特·福琼大手一挥 雇佣着此刻并不知道会带来什么影响的当地人 一挖就是几千棵茶树 一采就是几千粒茶种。

一铲子下去 茶树的根与华夏的土地脱离 从此被带向异国他乡。

古人看着茶树被运到了马车上 被官吏发现也不过是给点过路费 然后换成海船 运输到了另一个国家 被种植在了名叫“印度”或者“斯里兰卡”的土地上。

等到收割之时 它被碾碎 被装入茶包 被改头换面 被贴上了“英国”的标签。

最后 被送回到华夏的货架上 以崭新的面孔 打着洋气的招牌:

上一篇:庸俗游戏下一篇:芜霁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