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番外(300)

作者:西羚墨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人口少人家的放的鱼苗也少,收获的相对较少,但已经够吃了。

比如孙婆婆,家里只剩下六十岁的老人和才十四岁的孙女,3斤鱼苗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但是到了年底,18斤的肉足够她们两过个好年。

“哎好,好,谢谢!”孙婆婆高兴地看着邻居帮忙把大肥鱼开膛破肚杀好,也不嫌弃血腥,直接上前去提,她的孙女担心老人提不动,坚持跟奶奶一人提着袋子的一个提手。

“回去我就把鱼腌了,可以给孙女吃好久。”

孙女乖巧道:“奶奶你年纪大了,你也吃。”

“好好,都吃,好多呢!”孙婆婆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南方水多,靠水吃水,哪怕是鱼喜欢的水草也方便种植,是村中统一种的。

放到大堰塘里,村里人除了负责喂鱼的人每日喂喂,其余人各忙各自的农活,平日里不怎么管,相当于野生。

有了鱼,养几l只鸡鸭,再加上自家的农田菜地,种点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孙婆婆祖孙两至少吃喝不愁。

等到大家差不多分完,当然很多时候没法整秤,多一点少一点,在大丰收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在意。

“好咧,最后还剩一些,老规矩。”村支书看着被剩下的小鱼,收起账本站了起来。

老规矩就是扔回堰塘,再长一年,来年更肥!

“哟,过年啦——”

小孩子迫不及待等着这个时候,等堰塘里的水重新放回去,抓起地上多余的小鱼,打水漂似的把小鱼打回去。

“嗨呀轻点,把鱼摔死明年没得吃了!”大人们笑着教训孩子,但也没拦着。

——其实到了来年春天,村里还会集体放鱼苗呢。

.

“这个我们可以!”宋哲宗赵煦亲自提笔把天幕上的养鱼方式记载下来,尤其是那些前朝的书名,打算亲自去藏书楼里找找《陶朱公养鱼经》。

南宋就是在江南水域,正合适。

南宋的农民跟他想到了一起去。

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百姓普遍没有田地,还好村里有堰塘。

“咱们村有堰塘,还有会养鱼的,多好的条件,大家伙一起来!”“得找个公平的,德高望重的,不假公济私的人来分。”

“对对,不能自己贪污下来,那咱们的鱼苗不是全白放了。”

“还得派人盯着,避免被人偷鱼。”

一个靠水的村庄里,农人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让村里老人小孩闲着没事就去盯着。”

“要是怕孩子掉水里,就说水里有好吃的,下去把鱼压死了没肉吃了。”

吃肉对于小孩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吓唬小孩对于大人来说也是一个常用的招数。

解决了担心小孩溺水的麻烦,回到了最初的最大的麻烦:“那找谁来分鱼苗?”

最后村长一拍板:“采办鱼苗的事我来。至于大家的鱼苗数量,和如何分配,都写在劝农亭的粉壁上,大家随时可以去看。”

村人彼此一点头:“成!”

在粉壁上公开着,谁想贪污,就是公开处刑。

而且这时候因为造纸术和出版物的发达,村里识字的人也多了起来,写在粉壁上自己看不懂,总有其他看懂的人可以问问。

有了这个决定,一村人便风风火火开始干起来,很快邻村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开始筹备……

【华夏食用食用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河姆渡遗址出土过菌类遗存物。】

《吕氏春秋》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十几l种大型真菌。

到1300年的唐朝,华夏首次出现了系统描述食用菌种植的文字记录。

韩鄂《四时纂要》记载了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这是一种符合现代食用菌栽培原理的方法,取烂木埋在地里,等同于现在人们在浅坑内填放培养料,出菇后不马上采收,打碎后埋入土内,是为了利用碎片扩大播种,施粪和淘米泔水是为了增加营养素。

唐朝还发明了木耳的人工种植方法,到宋朝时期,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类专著——《菌谱》,书中记载了11种菌;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了古代人工栽培香菇的精髓。

.

“原来烂树木都有作用,难怪天幕说要种树。”朱元璋从听到天幕说大明农民土地不够就开始发愁,他总不能把儿孙们都给杀光吧?让他削儿子们的藩,才提了一句儿子们就开始哭穷,他又有些舍不得。听到现在烂木头也可以培育可食用的菌子,朱元璋连声叫好:“这菌子培育不占地方,是个好办法。”

上一篇:庸俗游戏下一篇:芜霁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